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新高考淘汰制,一般高考的淘汰率是多少

tamoadmin 2024-07-10 人已围观

简介1.请列出5种可以替代现行高考制度的办法?2.如何看待末位淘汰制?新高考卷是根据国家新高考制度的要求而设计的考试卷。新高考卷与全国卷区别:一、新高考卷1、现行的高考制度是,3+X,也就是语、数、外加综合。这次改革之后,高考科目调整为“3科统一高考科目+3科学生选课科目”,简称“3+3”。2、3+3就是保持现行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科不变,将现行的文综、理综调整为由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

1.请列出5种可以替代现行高考制度的办法?

2.如何看待末位淘汰制?

新高考淘汰制,一般高考的淘汰率是多少

新高考卷是根据国家新高考制度的要求而设计的考试卷。

新高考卷与全国卷区别:

一、新高考卷

1、现行的高考制度是,3+X,也就是语、数、外加综合。这次改革之后,高考科目调整为“3科统一高考科目+3科学生选课科目”,简称“3+3”。

2、3+3就是保持现行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科不变,将现行的文综、理综调整为由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考试并计入高考总成绩。

二、全国卷

1、高考试题全国卷简称全国卷,它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制的、适用于全国大部分省区的高考试卷,目的在于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全国卷分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和全国丙卷。

2、从2013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分为I卷、Ⅱ卷。从2016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分为Ⅰ卷、I卷、Ⅲ卷。并且从2016年开始,全国Ⅰ、Ⅱ、Ⅲ卷分别改称为全国乙、甲、丙卷。

高考试卷不统一的原因:

一、地区差异

高考是一个地区性的考试,不同地区教学内容和难度可能存在差异。由于各地区的课程设置、教学进度和教育资源的不同,高考试卷难度和出题风格也可能会有所差异。

二、学科差异

高考涵盖了多个学科,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知识体系和考察方法。不同学科的考试目标和评价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各学科的试卷设计也不完全一致。

三、知识体系更新

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科知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和演进。新知识的引入和旧知识的淘汰可能导致高考试卷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造成试卷不统一。

四、考试目标的多样性

高考旨在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从而为学生们提供适合的升学机会。不同大学和专业对考生的要求和录取标准各有不同,这可能引导高考试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与不同学校和专业的需求相适应,导致试卷不统一。

请列出5种可以替代现行高考制度的办法?

新高考与传统高考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科组合,传统文理组合被打破,学科的组合更加自由,但同时,也为考生和家长带来了一些烦恼。本期,我为大家解答关于选科的两个问题:高一怎么选科最合适?高考改革后生物吃香吗?

一、高一怎么选科最合适?

新高考选科的时间将会由各省统一进行安排,有的可能是在高二开学之前,有的可能在开学之后,但无论什么时候选科,高一都非常重要。只有利用好高一,考生才能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科。

1、了解清楚学科和赋分规则

新高考正式开始施行的时间不算很久,甚至很多地方才刚刚开启新高考,所以很多考生和家长对新高考的改革的内容并不熟悉。在选科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本省新高考中选科和赋分的规则。比如“3+1+2”,3指的是3门主科——语数外,1指的是“首选科目”,也就是物理和历史必须只能选一个,而2则是在化生政地中任选2门。

此外,赋分制度的规则也要了解清楚,随着新的选科制度改革,传统的赋分制度也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等级赋分制。学生考试时会有一个原始的卷面分数,根据这一分数,进行由高到低的排序,分出A、B、C、D、E五个等级,在A-E五个等级之内,又细分了若干个等级,再把对应等级转化为具体的分数。也就是说,在等级赋分制之下,考生每科的成绩取决于当次选考科目成绩全省的排名,选择优势科目及如何组合显得尤为重要。

2、明确专业倾向、发掘优势学科

通过高一一整个学年的学习,我们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更喜欢哪一科?对哪一科有浓厚的兴趣?甚至能进一步明确想要报考的专业方向,根据专业的要求再来选择学科,会更有目的性。此外,考生也能够通过一次次考试,摸清楚自己的优势学科。上文中我们提到过,在等级赋分制之下,要尽量选择优势学科,才能获取高分。

3、不要盲目跟风

考生在选科之前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主张,不能因为哪个组合选得人多就选择哪个组合。虽然“等级赋分”在一定程度保证了公平,但因为它的实质比的是考生选考科目的排名,难免会出现选科集中的现象,如果人数越多,竞争也越大,想要排名靠前是非常难的。

二、高考改革后生物吃香吗?

答:吃香, 原因有三点。 其一 ,生物作为一门理科,相对于化学来说学习难度较低,只要打好基础,就能考取不错的成绩。 其二, 选择生物也能扩大专业选择的范围,可以选择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工科专业,还能选择部分医学专业。 其三 ,生物虽然是传统理科,但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这是因为它既有需要计算的题目,又有大量需要记忆掌握的知识,与其他文理学科都有一定的共通性。

如何看待末位淘汰制?

当今的高考制度是无可替代的

近几年来,不时出现诟病和否定现行高考制度的言论,称其加剧了所谓的“应试教育”。其实这些指责都非常牵强,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在“栽赃陷害”。那些攻击和否定高考者均有着各自的动机,或者一叶障目、或者只见独木、或者哗众取宠、或者狭促偏激、或者风头作秀等等,都显得十分幼稚和苍白。特别是当今由于价值观劣变导致道德程度普遍地急剧下降、形成全社会型的严重诚信危机,以及荣辱颠倒是非混淆、考生花样百出作弊盛行之状况下,若废除高考制度必将立即地造成学生高考升学的极度混乱和失控。因为没有了规范成熟,易于操作便于监控,更接近公正的现行高考机制。无可置疑的事实表明,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历史迄今相对而言最合理、最公正、最规范、最少弊端的,能够胜任多至数百万人的大规模选拔淘汰功能的一种衡量判定制度。即使在将来的相当长历史时期内,也不可能有优于其并足以替代的遴选机制产生。

首先,不能以“超女”的形式来取代高考。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圈子内外不时浮现“取消和废除高考制度”的鼓吹。这就很奇怪了。若是取消了高考制度,我们凭什么来决定每年几百万高中生读大学、几十万本科生“读研”?采用“超女”式的考生表演,评委打分的多轮淘汰?这不仅工作量浩大、难于组织,即便历时一年也未必能把几百万考生轮一遍。去年的没考完,今年的又来了。更重要的是它主观随意性太大,没有规范统一的评判标准,有太多的空子和漏洞可供营私舞弊却又难于制约,根本无法保证考试最基本的公正性。由各地分别主持、最多数百人参与的“超女”选拔,都是争议连连、舞弊频频、黑幕重重,安论用此方式代替“高考”?据事后揭露的问题显示,超女选拔中有的为了让家人或喜欢者胜出,不惜花大钱雇佣枪手发短信灌票。这样能保证基本的公平吗?

  其次,不能凭着手上的“老茧”上大学。在戕害心灵毒化社会的“文革”十年浩劫中,不但凭着“白卷”可以上大学,凭着手上的老茧也能上大学,根本不管有没有起码的文化基础,这种离奇、荒谬的方式曾风行一时,当时的**《春苗》中就有典型化的诠释。记得由著名演员郭振清饰演的片中角色,高举着右手大声宣布:我们农民凭着手上的老茧就能上大学。俗称“工农兵学员”的当中,就有为数不少的“老茧”大学生。历史已经证明,那时这种所谓的教育革命是劳民伤财、戕害教育、危及国本的一条绝路。今天那些借“教育革命”之名,行攻击否定高考制度之实的喧嚣,也能依稀看到当年“凭手上老茧上大学”的影子,同十年浩劫中废除高考的举动一脉相承。区别只在旗号与说辞不同罢了。

  另外,不能靠“选票”上大学。如果搞谁的选票多谁就上大学,将更加乱得一沓糊涂、不可开交。而且利用选票的方式决定存汰弃取,只适于在很局限的小范围里运用,绝对不能用在几百万的高考学生头上。这是“票选”方式所无法承受的。假设可以用选票方法也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即投票者必须了解被投票的学生,但是基本上没有人能对一个学校、一个城市的所有应届毕业生了解。就是对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相对了解的,也只有班主任等几个老师和学生们自己。这票该如何投法呢?显然是不可能的。

  第四,现行的小学中学教育本身已包涵着“素质”教育。学生的小学阶段学习较多的基础知识很有必要,这是在奠定个人素质大厦的底座。一个人不具备基本的知识,何来“素质”可言?素质决非一句空话。中学时期的学习中,素质教育的比重与日俱增。随着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们在各科学习中的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能力迅速提高,综合素质有了质的飞跃。这都是素质教育的结果。说现在的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的人是极端不负责的,也是没有根据的信口开河。在此请教某些“专家、学者”,你们给描绘一下什么才是“素质教育”?其具体景象是个什么样子?只恐怕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第五,不能把现行教育简单化地说成“应试教育”。将“应试教育”的大帽子蛮横地扣在现今教育的头上,竭尽妖魔化之能事。这是很不公正有违客观实际的。在一些人眼中,似乎只要你们的学习中有考试,就一定属于“应试教育”,折射出其底蕴之浮浅、认识之苍白、视野之狭隘、直线式思维之非科学性。其实考试只是检验和督促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这种测试对于自控能力缺乏,处于发育成长阶段的学生们是必要的。把运用了“考试”手段的中小学教育一概斥之为“应试教育”,相当地滑稽和可笑。现在的高中期间要学习许多门课程,而高考的只有几门课,就是说他们还掌握了许多高考中没设考的科目知识。

  如今通过考试来检验和选拔的事情多着呢!例如公务员招聘考试、律师资格考试,计算机等级和英语等级考试,驾照培训考试等等,不胜枚举。能说这些考试不应该,都是“应试教育”吗?倘若不考试,如何知道你驾驶技术掌握的怎样?不考试,怎么从应考者中择优录取呢?我总不能把所有的参考者全招聘为公务员吧,名额有限不需要那么多。按照某些人的意愿和逻辑废除掉考试,那只能搞出更多的“道路杀手”之类的“南郭先生”。每每听到有人出于风头和表演欲望,慷慨激昂地“痛陈”高考“弊端”时,都为其浅显幼稚感到汗颜与遗憾。诚然,当今高考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缺,在具体的内容和操作方面尚有不断改进的空间,而且这些年来也的确与时俱进地在改进着。今天的高考和20年前、10年乃至5年前的高考,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变化,此有目共睹。说到“高考”有弊端,那么请问否定高考者,在这个世界上谁又能找到“十全十美”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同在、瑜瑕并存的,人们只能是因势利导去趋益避害。而现行的高考是弊端最少的升学选拔淘汰制度,是以往和将来相当长时期里都无法替代的。这个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总而言之,现行的高考制度在规范性、公正性、广泛性、制约性和易操作性等等方面显现的优势,以及足以胜任有数十万数百万考生参与的大规模考试需要,都是已知的任何一种选拔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是万万废除不得的。因为最现实的问题是:如果废除了高考制度,用什么来决定每年几百万高考生的录取与否?如果真的废除现今高考制度,搞出个别的什么东西来取代,各地方势必会立即面对着因高校录取引发的、浩如烟海的纷争和纠葛。不难预见届时发生的依仗权势、地位、金钱、关系等等升学造成的不公正、不合法、不道德事例,肯定要比现在多出千万倍,将严重地损及社会的安定与人际间的和谐。放着现成的、相对最优的高考方式不用,却执意要将之废除。为什么非要付出如此高昂的道德、法律、经济等社会代价呢?在还不知道如何建设的时候,就非常盲目地急于去破坏,是对广大考生和社会的极端不公正不负责。其后果必将不堪设想

案例  刘校长是苏南某中学的校长,前任因政绩不好被市教育局调离,所以刘校长接任后便苦思提高教学质量的良策。“全国高考看江苏,江苏高考看南通”。刘校长带领全体高三教师去江苏南通名校A校取经。A校确实有不少值得学习的经验,如实行集体备课制、首席教师制、功勋教师制等,但是最吸引刘校长的是末位淘汰制,A校每学年评定教师的考核等第,连续两次考核结果最差的两名教师,学校中止对其聘用。  刘校长回来后,很想引入这项制度,于是,在行政会议上提出了这个问题。班子内部意见不一。李副校长说:“人家的末位淘汰制是厉害,你看看我们学校里的有些教师,工作不认真,却热衷于打麻将、玩游戏,确实需要一种刚性的制度来个杀鸡给猴看”;张副校长说:“这恐怕不好办吧,万一真的末位淘汰出局,让他到哪儿去呢?人家是名校,下面还有二三流的学校,而我们属于农村中学,再退让总不能让他退到小学或者家里去吧?”教务处李主任说:“从今年排课的情况来看,不少主课还缺教师,语文组的老赵年过五十五,身体又不太好,仍然担任高三两个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真得来了末位淘汰制,缺了那么多的教师谁来上课?”刘校长听着下属的话陷入了沉思:“怎么在人家那里搞得很好的制度,轮到我们偏偏就不行了?”  末位淘汰制之利  ——有利于学校有序高效地运行 学校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要提高运作的效率,必须要使自身成为自组织系统。自组织是指不需要外部指令,而在一定条件下自行产生特定有序结构的过程。自组织要求系统要具有开放性,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以保持自身具有动态稳定性的能力。学校内部教师的正常流动,有利于营造一种竞争机制,保证组织人员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  ——是学校推行聘任制的一种衍生品 实行聘任制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学校与教师的双向选择,是一种教师任用制度的必然趋势。实行教师聘任制后,教师与学校的劳动关系已不再是行政管理的关系,而是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关系。末位淘汰制本身不是聘任制的一部分,而是教师聘任制的一种衍生品,教师聘任制的推行意味着对不称职者和弱者进行淘汰,它所隐含的前提是有人将不被聘任,从而客观上必然会造成教师的末位淘汰制。  ——对后进教师具有巨大的威慑作用 总体而言,现在的教师是敬业奉献的,但也有少数教师工作态度极不负责。长期以来,因为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于某些极不负责的教师总是找不到相应的良策,而末位淘汰制作为一项刚性的制度,能起到一种巨大的威慑作用。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惩罚是负强化,激励是正强化,都能起到强化的作用,两者如果能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末位淘汰制之弊  ——不利于全面实现教育目标 学生的分数是最容易被量化的,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因为实行末位淘汰制,对学生情感、价值、理想的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视。推行末位淘汰制,从表面来看,教职工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出现加班加点的景象,但实际上,在末位淘汰制的这把利剑之下,教师的努力说到底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考核分数,导致教师急功近利,把学生当成教师考评的工具,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有悖于管理的伦理道德 实行末位淘汰制,会给许多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全面地考虑到某些教师家庭负担重、身体条件差、受生儿育女的拖累等因素,有悖于管理伦理,而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方式。  ——容易造成教师的内耗 末位淘汰制本质上讲是一种相对评价机制,即一个人的优秀是相对于别人的不优秀而言的,是建立在与他人工作绩效相比较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评价机制会导致教师人人自危,为了提高分数,拼命抢占学生的时间,导致师生关系、教师关系、干群关系紧张,从而形成教师的内耗,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利于科学评价教师 教师的工作方式具有集体协作性,教师劳动成果显现具有滞后性,教育目标具有多元性,所以对教师的评价要注重显性与隐性、结果与过程、定额与达标、定量与定性的统一。末位淘汰制往往以教师教学成绩的高低作为依据,有失公允。  启示  ——实行末位淘汰制需要一定的条件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苏北A校之所以能成功地推行末位淘汰制,除了有一系列积极的激励措施作为支撑外,还因为它处于同类学校的最上层,有许多农村的优秀教师拼命地想往城里调入,由于A校具有很好的知名度,教师的福利收入较为丰厚,所以,客观上允许A校的教师能进行有序地流动,可以将不称职的教师淘汰出局,以保证能有较好的教学质量。而对于淘汰出局的教师因为毕竟还可去相对次一些的城里中学或者是农村中学任教,所以后顾之忧相对而言也容易解决些。同时,末位淘汰制作为A校教师认同的管理制度,已融入了学校的组织文化,所以在操作起来难度相对也就少了。  但是,这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仿效的。像刘校长的中学本身便处于同类学校底层,如怎样妥善安置淘汰出局的教师,空缺的岗位谁来教?操作起来都面临一系列的难题。由于城乡中学的收入差别,更多的教师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都想往福利待遇好的学校调入,事实上农村中学的教师呈一种单向流动的特点。在农村中学,师资相对不足,教师工作量往往很重,收入待遇差,自身发展机会少,子女受教育的环境又差,所以不用说实行末位淘汰制了,就是能“一个萝卜顶一个坑”上课就很不错了,哪里还来得及谈优化师资质量?  ——实行末位淘汰制要符合政策法规 实行末位淘汰制最大的问题会遭遇到法律和伦理的双重责难。一方面,从法律角度而言,现行的《教师法》、《劳动法》、《合同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教师的教学成绩不好而要下岗的,当然也没明确讲不可以;另一方面,末位淘汰制本质上讲是一种劳动合同关系,必须是学校与教师双方自愿基础上的协定,才是有效的合同,它的内容不得与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执行程序要合法化。末位淘汰制的前提是建立在对教师绩效科学考评的基础之上的,而事实上对教师的考评是一个相当复杂、难以精确量化的工作,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许多没有背景关系的教师首先淘汰出局,从而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末位淘汰制的实行适当地变通 每一所学校的具体情况都是不同的,很难寻找出解决所有学校难题的灵丹妙药,要注意权变理论的运用,要注重管理情景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移植鲜花的同时,不要忘了移植相应的土壤”。同样,当我们移植土壤工程太大的话,不妨考虑一下能否对鲜花进行必要的嫁接。例如,苏北盐城地区,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配合下,实行首位进级制,即每年学校考核优秀者前两名,可以代一年的工龄,按照现在江苏省的职称工资进级制办法,两年可以晋升一级工资。首位进级制意味着优秀教师能通过努力来延长教龄,提高自身的工资收入,因而能很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又如,苏南的某重点中学,实行末位减薪制,即如果当年考核最后两位教师,由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如果确实是由于工作态度不努力的,可决定当年奖金不发(约五千到八千元),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下岗带来生活困难,又能起到鞭策后进的作用。当然,如果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可能会更好。

文章标签: # 教师 # 高考 # 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