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隋唐时期历史考题,隋唐历史高考

tamoadmin 2024-05-18 人已围观

简介历史背景: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已深刻了解到原来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存在的严重弊端,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世家大族长期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堵塞了庶族进入仕途的道路。当时隋朝刚刚统一,急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于是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设立进

隋唐时期历史考题,隋唐历史高考

历史背景: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已深刻了解到原来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存在的严重弊端,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世家大族长期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堵塞了庶族进入仕途的道路。

当时隋朝刚刚统一,急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于是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设立进士科,以“试策”取士,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

后在唐代,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朝代的完善,科举逐渐此后上千年古代统治者选取人才的方式。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而到明代时,考试的内容发展成了考八股文。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用古人语气,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逐渐走向僵化。

科举制和当今的高考制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一都是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学生都可以通过读书、学习,经过公平的考试竞争,进入更高的平台。这两者都是贫寒人家学子改变命运、实现阶层流动的方式。

二都是竞争性的,都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等级之分。不同之处,可能就是功能不同吧,科举制目的是选拔官员,和当今的公务员考试相似,而高考的目的是选拔可塑之才,供其继续求学。

隋唐的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如下:

一、科举考试“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精神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标榜公平竞争原则,在制度上强调了所有考生在竞争上的公开、公正与平等。科举制所倡导的这种平等的理念为当今社会在许多方面所继承, 这就给了广大基层民众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人生地位的机会。人要改变自己的地位, 必须要接受教育,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二、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没有走出科举时代的误区

隋唐科举制形成并不断完善后, 学校教育逐渐走向“歧途”, 不再传授实用的知识,而为了科举考试教授一些所谓的“圣贤之作”,讲一些治国安邦的大道理, 学校教育成为了科举的附庸。

而当今社会,学校教育似乎并没有走出科举时代的误区, 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 并没有把培养社会有用之才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中国现在的高考制度间接来源于科举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兴办了许多高校,国家仿照古代的科举制, 实施了高考计划, 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来招收大学生。但到了文革时期,国家采用了推荐上大学这种形式,结果产生了很多弊端,又不得不于1977 年恢复了高考。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 还找不到一种更好的招生形式来替代高考, 在这一方面,科举制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扩展资料

隋唐科举制度对当时教育的影响:

隋唐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政治及其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使文化重心下移,对当时的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是唐代文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情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刺激了士人的求学积极性,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因而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为考中进士,士人不仅须精通儒家政治哲学, 还应兼通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法律乃至自然知识。历史上科举出身的著名学者, 多具有十分渊博的知识。

例如,唐代大文豪韩愈就是这样的“通才”。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即所有人不分贫富、贵贱,都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科举考试就继承了这种平等的思想,取士不分士庶,平等竞争,从而使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得以推行。

文章标签: # 教育 # 隋唐 # 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