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高考历史题选择题,高考历史题选择题多少分

tamoadmin 2024-06-13 人已围观

简介1.急!求几道高中历史选择题2.历史高考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及技巧3.高考历史选择题有什么解题技巧4.2021新高考历史选考题型分配!5.高考历史选择题9个技巧是什么6.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7.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有哪些排序型选择是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小的一种题型,它要求将题干所列内容(时间先后、空间方位和主次大小等)根据题意的需要重新排列顺序。其目的在于检测应试者对时空和历史概念的把握情况

1.急!求几道高中历史选择题

2.历史高考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及技巧

3.高考历史选择题有什么解题技巧

4.2021新高考历史选考题型分配!

5.高考历史选择题9个技巧是什么

6.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7.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考历史题选择题,高考历史题选择题多少分

排序型选择是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小的一种题型,它要求将题干所列内容(时间先后、空间方位和主次大小等)根据题意的需要重新排列顺序。其目的在于检测应试者对时空和历史概念的把握情况。

例题:(06年广东文综卷)口号通常是某种政治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符合这些口号提出的时间顺序的选项是:①“扶清灭洋”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攘外必先安内” 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例析:按照上述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即可选出正确答案C。解答此类题时,如果对某项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忆不清,也可用首尾判断法找出最早和最迟发生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错误项,选出正确答案。

例1.下列有关隋唐史实,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②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③首创武举和殿试 ④编修《唐本草》

A.①④③②

B.③①②④

C.④②①③

D.②①③④

例2.下列有关中日关系的有关史实,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②“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③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④日军在旅顺实行大屠杀 ⑤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

A.②③①④⑤

B.①③⑤②④

C.④⑤③①②

D.②①④⑤③

例3.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莫斯科保卫战开始 ②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③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④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⑤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A.①③⑤②④

B.①②③④⑤

C.④③①②⑤

D.③④⑤②①

解法分析对于该类试题最传统和常见的解答方法是将史实的各项大事出现的时间首先写出来,然后作出判断,它的特点是稳重但所花时间多,严重影响解题的速度,不足为取。最为有效的解答方法有三种上,即“始位判断法”、“末位判断法”、“始末判断法”。这一方法的特点是解题速度快,效率高,答案也准确。如

例1参考答案A。常规解法是,首先将大事出现的朝代或皇帝写出来,然后做出判断。如①、②、③、④分别出现在隋朝、唐末、武则天统治时期、唐高宗统治时期,于是得出其排列先后顺序为①④③②。但该题的最佳解法是“始位判断法”,只要判定①出现的时间最早,其它三个答案则可排除,即可速得正确答案。

例2参考答案D。常规解法是,首先将中日关系的有关大事出现的时间写出来,如①出现在明朝后期(即1565年),②出现在东汉光武帝时期,③出现于1972年,④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的辽东战役,⑤发生在抗日战争后期(即1944年)。然后排列其先后顺序为②①④⑤③。但该题的最佳解法是“末位判断法”,只要我们将最后出现的大事找出来就可以了,如在这五件大事中,③是最后发生的一件大事,观察四个选项,只有一个答案D符合,于是得出正确答案,其它三个答案就没有必要去考虑了。

例3参考答案B。常规解法是,首先将二战中的五件大事发生的时间写出来,如①②③④⑤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941年10月、1941年12月、1942年1月、1944年6 月、1945年5月。于是得出其正确排列的顺序为①②③④⑤。但该题的最佳解法是“始末判断法”,只要我们将最早和最后发生的两件大事找出来就可以了,如最早出现是①,最后出现是⑤,而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一个答案B,其余答案则可排除了。

一、填充型选择

填充型选择题与绝大多数的完全陈述式选择题有所不同,其句式在表述上是不完整的。由于它的求答指向不明确,这就给审题带来了难度,同时使考查的范围和备选项中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形成干扰项的可能性增大。

例题:(06年全国文综Ⅰ卷)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B.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

例析:解此题可用直选法,答案初步可以判断为A,再用排除法加以验证,排除B、C、D,从而选出正确答案。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审明题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求答项和限定语),考生对题干中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必须有较全面的了解,并结合选项中所涉及的其他知识点,逐项排除明显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二、排序型选择

排序型选择是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小的一种题型,它要求将题干所列内容(时间先后、空间方位和主次大小等)根据题意的需要重新排列顺序。其目的在于检测应试者对时空和历史概念的把握情况。

例题:(06年广东文综卷)口号通常是某种政治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符合这些口号提出的时间顺序的选项是:①“扶清灭洋”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攘外必先安内” 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例析:按照上述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即可选出正确答案C。解答此类题时,如果对某项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忆不清,也可用首尾判断法找出最早和最迟发生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错误项,选出正确答案。

三、组合型选择

组合型选择题实际上是早年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它考查的容量大、涉及范围广,是学生失分较多的题型。这种题型的题干一般由求答项和冠之以数字序号的三组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组成。由这些不同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它们都是按一定关系(同类事件或现象)分解组合而成的。

例题:(06年重庆文综卷)下列机构中负责管理监察事务的是:①唐朝门下省 ②元朝御史台 ③明朝提刑按察使司 ④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例析:解该题可用排除法。本题中唐朝的门下省是负责审核政令的,由此可排除含①的选项;从清初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削弱又排除含④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C。也可以从被选项排列组合的特点得知:①②③④中有两项是错误的,其中①④均不管理监察事务,排除后可得出答案。解答此类题时可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可以提高答题准确率和解题速度。

四、材料型选择

材料型选择题是学生考试时感到棘手的一种题型,是材料解析题迷你版的“改头换面”。它的特点是在题干中引入新材料(文字、图表),创设新的问题情景,然后设计出备选项。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例题:(06年广东历史卷)“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元……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例析: 解答材料题中的图表题,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该题运用新材料设计新问题,考查学生的再认知识的能力。拆除北京到大沽口的炮台,显然是《辛丑条约》的内容之一。因此答案选D。解答好此类题的基础是仔细阅读材料,审清题目要求;其次是认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内容和史学基本理论分析选项,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五、因果型选择

因果型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中存在着的原因与结果关系的描述和阐释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其题干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等;另一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例题:(06年广东历史卷)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抑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例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然后联系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考虑,不要生搬硬套内外因关系原理,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内外双重压迫下产生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国民企的发展状况。一战期间因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因而获得迅速发展的机遇。故正确答案为C项。解答此类题时首先必须准确辨析有关概念的含义,其次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

六、否定型选择

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即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以“不是”、“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等语为标识。

例题:(06年北京文综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国家的发展有其区域特色。下列叙述不符合西亚历史发展状况的是:

A. 改善农业环境,实现了粮食自给

B. 一些国家迈入世界富国行列

C. 产油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日趋接近

D. 发起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同西方垄断资本斗争

例析:做此类题采用排除法与直选法相结合的办法最好,即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逐项排除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或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本题中B、C、D是符合西亚历史发展状况的,因此不符合题意;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说西亚“实现了粮食自给”是不对的,故正确答案为A。

七、比较型选择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它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如比较中国古代改革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其题干中常见提示语有“相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不同点”等。学历史教

例题:(06年重庆卷)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点是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例析:解此题首先可排除D项,因为改良派和革命派反帝要求不明确;A、C项与改良派无关,不属共同点,亦应排除,因此答案选B。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并注意结合课本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八、概念型选择

概念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即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然后让考生选出一个备选项中对这一概念的正确阐释或解释。其题干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准确的理解是”、“正确的含义是”等。

例题:(06年江苏历史卷)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

C.唐朝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例析:本题中改进造纸术的是东汉蔡伦,隋唐时的印刷技术属于雕版印刷,管形火器“突火枪”是在南宋发明的,A、B、C三项都不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历史概念是对史实的抽象概括,解答此类题时要善于把握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同时对一些隐性的限制词要予以特别重视。

急!求几道高中历史选择题

我也认为是选D,维系统治应该是最主要的。另外,C项也不一定就指的是经济啊~~~(纯属个人观点,错了不要笑我)

给你分享一下我整理的关于历史原因题的解答方法,希望能帮到你哦!

关于几种原因

在我们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学生把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原因区分不清。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等。如果对事件各种原因的内涵和分类理解不清的话,在分析原因时往往就会无从下手,或把各种原因混为一谈,使得做题的正确率非常低。下面就历史事件原因的内涵及分类进行辩析和探讨,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历史事件原因的分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从事件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会有不同的原因。在日常的历史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历史事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在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必然性的东西,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客观历史规律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本质及影响历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

我们在世界历史教学中学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德意志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等内容时,就可以发现它们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了,而原有的旧制度、老思想却阻碍其快速发展,即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换言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引起这些国家发生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又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这些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是从阶级本质上来分析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所在的阶级、政党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深刻的影响,能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而且起决定性作用。

与根本原因相对应的是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就是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是指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成其发生的原因,它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更加侧重于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因素。如: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把中国变为它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则是因禁烟运动引起的中英之间的冲突,这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属于历史事件发展的偶然性因素。

2、历史事件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历史事件的主观原因是指个人、阶级、政党等主体意识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指在人类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类的意识而存在的原因,是历史进程特定的不可变动的因素。前者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客观原因是英国综合国力强大。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科技领先、武器装备精良,又建立了强大的近代化海军,战争准备充分,战胜清王朝是必然的,是我们无法左右的客观因素。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落后则是其主观原因。

一般来说,以一个人、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个集团为主体的历史事件多用主客观原因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成败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多个主体的历史事件不能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在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因为抗日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涉及到***、国民党等多个主体,无法确定哪个更是主观原因,因而最好用内外因等其他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

3、历史事件中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要通过内因才能起到作用。一般来说,分析一个国家的社会变化时常常用内外因相融合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如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内因是封建经济逐步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初步发展;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转变为反对幕府统治的中坚力量;广大劳动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外因是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入侵,使得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又如苏联解体的内因是由于苏联本身的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的泥潭,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和阴谋分裂活动则是它解体的外因。

4、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有时不止一个,像内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等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了。不过一般的考试题目只问大家某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如: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①建立了以中共领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中共领导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持久抗战。③中共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④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的抗战。⑤中国的抗战得到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这些原因都应算是主要原因了,但第一条原因应是“最主要的原因”了。也可以说是根本原因吧。其他几个原因自然就是“次要原因”。

总之, 在做历史试卷中有关原因方面的问题时,一定不能教条和死板,不能公式化地去看待历史事件,而要仔细研究和分析历史事件中的原因是哪种类型的,然后再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实际,去具体分析用哪种类型的原因解释更恰当、更合理、更有说服力。只有把历史知识活学活用,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选择题“原因”题的解答

在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设计中,常常会有许多涉及考核原因的命题。对于历史原因的考核,是历史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历史事件有其来龙去脉,存在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条件,这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是考核学生能力的载体。在“原因”题中,一般有其明显的特征,如在题干中常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或主要由于)、“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最重要原因”、“由于”、“因素”、“是因为”等词语。在有关这类题的解答中,要求学生迅速判断分析,准确无误地选出正确项,不少同学因此感到棘手。事实上,这一类型题的解答是有其技巧可循的。

一、“主观原因”的解答

基本策略是锁定选项中反映主观内容的待选项进行分析。主观原因是指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起或参与者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因素。一般表现为目的(“根本目的”放在“根本原因”中)、动机、决策、意愿、思想、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经验等具体的历史因素。在各选项中,看看是否存在有符合这些因素的选项,首先锁定,作重分析。

例如: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主观原因是

A.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B.南方的政权力量相对弱小

C.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D.隋文帝杨坚的决策正确

从四个选项可见,D项反映主观意识,属于政策方针的因素,故要选D。

还如:中国***成立之后,坚持城市为中心的主观原因是

A.共产国际的经验影响 B.中国城市的敌人十分顽固

C.城市的工人阶级容易组织发动 D.中央局的成立与领导

本题A项是共产国际的经验,属主观方面的因素,BCD都是客观原因。此题显而易见是A了。

二、“客观原因”的解答

客观原因是指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原因。在历史学习中,客观原因一般表现为自然或社会环境(或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科技、生产工具、生产力等方面。

例如: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是

A.《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B.商业危机

C.地圆学说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D.对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

本题是考核客观原因,从各选项来看,A、D是主观原因。B是具有客观性,但不属新航路开辟的社会环境,其社会环境应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C项反映的是科技,故本题应选C。

还如: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贾谊等大臣的直谏

C.刘邦有远见卓识 D.社会贫困落后

A.B.C.均是主观方面的因素,D项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基础状况,很显然选取D.

三、“根本原因”的解答

根本原因是指代表事物的根源,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必然性因素。解答时应对具体的题干进行仔细的分析,根据不同的题干选择不同的解法:

1、用理论来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内因和外因。

例如:(1995年全国题)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强烈的愤怒

C.革命前的农业欠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

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

还如:中国近代以鸦片战争为开端,根本原因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从题意来分析,A是直接因素,B是中国自身的政策影响,这些都不是决定条件。C项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的质的变化,是决定性因素。D项不能全面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故答案应是C。

2、看选项中有无反映经济状况、科技、工具等方面的选项,要优先考虑这些选项。

例如:(2002年全国文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本题要从本质上找根本目的,也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立足点,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质是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应从经济上去判断。故选C。

3、题干是属于革命运动类事件的成败,其根本原因一般是主观因素的选项(如阶级性、理论、路线、方针)。如果题干强调敌人的强大,其根本原因要从革命的经济条件方面分析。

例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孤军奋战,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最终失败,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人民的觉悟太低 B.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

C.帝国主义的干涉 D.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

戊戍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发动的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推动的结果。它们的失败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因此本题应选B。

4、属于革命运动类的爆发、产生,其根本原因要从阶级斗争或民族矛盾的尖锐性方面分析。

例如: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C.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D.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之间矛盾的加深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属于革命运动的爆发。从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来看,则选取D。

5、题干若是考核某个纲领性文献、理论或路线的推行成功与否,如果文献等是正确的,其根本原因要从客观方面去找;如果文献等不符合实际,其根本原因要从主观方面去找。若是在选项中出现两项或多项是客观方面(或主观方面)的表述,其根本原因的判定则是从中找出程度最深的那一项。

例如:《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未能推翻清政权 B.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

C.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 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资政新篇》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没有推行下去,不是文献本身错误,应从客观条件中找。B、D都是客观因素,但D项反映更深沉的社会背景,故应选D。

6、选项中有“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人类历史实践”的备选项,一般当属根本原因。

例如:分封封制崩溃的根本原因是

A.大国操纵诸侯国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B.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C.西周王室衰微失去实力 D.国人等奴隶斗争日益壮大

分封制是周王朝维系统治的重要的政治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不断加强,井田制日益瓦解,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成为历史的必然。故选取B。

7、在选项中有符合事物变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或社会性质,它们也是具有决定性特征的根本原因。

例如:(1993年上海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组织了反蒋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B.上海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三反”斗争

C.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

D.民主党派的联合斗争和人民起义遍及各地

从该时期的主要矛盾来看,人民大众与国民党政府为代表的势力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正是该主要矛盾的作用,蒋介石政府危机四伏,故C当属根本原因。

还如:中国近代以鸦片战争为开端,根本原因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从题意来分析,A是直接因素,B是中国自身的政策影响,这些都不是决定条件。C项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的质的变化,是决定性因素。D项不能全面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故答案应是C。

8、看选项中是否有反映阶级属性的选项。

例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存在斗争的根本原因是

A.阶级矛盾有时上升为主要矛盾 B.两党对日本侵略认识程度不同

C.反映出国民党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 D.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国共两党的根本区别在于两党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其斗争的根源就是他们的阶级属性不同。因此本题应选取D。

四、“主要原因”的解答

主要原因是指在众多的原因当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最基本的原因。

1、如果题干属于革命运动类事件的成败,其主要原因可以用判断根本原因的方法来解答,即看选项中有无纲领的缺陷、方针政策及指挥的失误、领导阶级的落后等。

例如:(2003年上海题)遵义会议就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多数与会者认为是由于

A.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B.红军尚无作战计划

C.军事指挥严重失误 D.敌军采用碉堡作战

这是属于革命类失败的问题,其主要原因的判断方法一般与判断根本原因相同,所以,应从主观方面去判定。B、C两项属主观原因,但B项明显与史不符,故选C。

还如:(2003年上海题)“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本题属主观因素的是A、C两项,A项不是根本上决定出现题干所述现象的因素,而是当时的路线起决定作用,其根本原因应为C,也即本题的主要原因。

2、一般性的 “主要原因” 考核,主要是看选项中哪一项是起主导作用。

例如:(2003年天津题)19世纪末,英国失去在世界工业中垄断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地人民抵制英货 B.没有兴建新兴工业企业

C.工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更新缓慢 D.成为美国的债务国

在英国失去垄断地位的原因中,可以说四个选顶都有一定的作用,但究其主要原因来看, 还是因为英国自身未能在技术和设备上进行革命,这才是其工业垄断地位丧失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选C。

又如:(2001年全国文综)从尼德兰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历时两个多世纪,而此后半个世纪资本主义就初步成为一个世界体系,这主要是因为

A.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得到广泛传播 B.维也纳体系激化各国社会矛盾

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力量迅速增强 D.殖民统治遍及世界各大洲

从尼德兰革命到法国大革命有两个世纪是处于手工工场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封建主义比较强大,因而资产阶级常常处于失败的状态。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在欧美完成,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经济的发展是主导。故选取C。

五、“直接原因”的解答

直接原因是指不须其他媒介而引发历史结果的偶然性因素。

1、表现为“借口”、“导火线”、“自然灾害”

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B.扩大中国的市场

C.美俄以调停者的身份,极力唆使 D.清政府的腐败

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D项是客观条件。C项是外因。只有A项是英法挑起战争的借口,属直接原因。

还如: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明朝政府的黑暗统治 B.陕西发生自然灾害

C.高迎祥的斗争精神 D.土地兼并严重

本题的A项是明末农战的根本原因。D是属于其黑暗统治的表现。B是自然灾害,当属直接原因。

还如:(1997年上海题)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矛盾的加剧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斗争的发展

在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提出了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这一正当的要求被拒绝,说明弱国无外交,这成为点燃中国人民反抗的怒火,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故选C。

2、一般性的直接原因解法主要是分析其主观动机、事件相关的直接程度而定。

例如:英国向中国偷运鸦片的直接原因是

A.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C.打开中国市场 D.西方工业化经济的驱动

本题的主观动机是A项。B项是臆断,应排除。C、D两项是根本原因。故本题应选A。

又如:(2002年上海春季大综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避敌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兵力歼灭敌人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由毛泽东的长征诗可知,“远征”是指长征。而长征主要是与反第五次围剿失利密切相关。故选取D。

六、“最重要的原因(或最主要原因)”的解答

一般而言,这类“原因题”大都是与考核根本原因相同,其解法与根本原因大致一样,主要在分清选项中的某项与题干形成的因果关系属于决定性的关系。

例如: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B.英法荷兰等国对日实行贸易禁运

C.配合德国进攻苏联 D.美日在亚太地区争夺矛盾激化

A、B两项是美日争夺激烈的表现,都源于D项表述的因素。C项是战争爆发的次要原因。因此D项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重要的原因。

七、其它类的原因题的解答

一般在题干中只有“因为”、“由于”、“原因”、“共同原因”、“为了”等提示词,则要在题干与题枝中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可以采取排除几个选项,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界定正确的答案。

例如:(2003年广东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因为这次会议

A.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审查和解决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本题主要是要把“基本路线”这一概念弄清,而C项与题干的联系十分紧凑。故选C项。

还如:(2004年春季文综题)平定叛乱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A.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无法有效控制 B.民族矛盾的激化

C.皇帝与开国功臣的斗争 D.境外势力的煽动

本题只有B、D项可明显排除;C项发生在西汉初年的铲除异姓王事件上。因此可排除。故本题选A。

还如:民国初年两次帝制复辟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B.孙中山高举反复辟旗帜

C.北洋军阀内部矛盾激化 D.全国人民一致反对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A项应排除。孙中山在两次反复辟斗争中都曾发布过宣言反对复辟,但并未在社会各阶层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两次复辟,受到了举国上下的一致反对,这才是两次失败的共同原因。

还如:(2004年文综题)中国政府于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是针对国家统一而制定的,主要是解决香港、澳门、台湾的回归,完成祖的统一问题。A、B、C项是统一的各个方面,只有A才是总体目标。故选A。

历史高考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及技巧

1.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

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若以此为论文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论点是( )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B.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

2.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中国古代有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它们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出现最早的是

A.“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两淮盐商有挟资千万者,最少亦一二百万”

B.“辕有越,加箭,可驰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C.“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D.“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3.《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想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性为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以下关于材料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源是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B.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C.理学是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三者融合的产物,是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不断增加,开始出现更能适应市井生活需要的新的文学形式——词

4阅读下表,以下对该表所示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a

A 明治时期,日本义务教育发展迅速

B 明治政府推行“废藩置县”政策,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C 明治时期,女童就学率迅速提高,体现了日本社会男女平等

D 日本利用从中国勒索的巨额赔款发展自身教育,是其义务教育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5.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宗、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6.有人评述战国的政治改革:“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贵族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该观点肯定改革的积极意义,认为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宗法等级制向实力竞争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7.“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消弱了清政府的权威,但清政府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是指a

A.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和洋务运动

8.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下列措施中,直接体现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精神的有:①严禁买卖人口、民族歧视;②奖励和保护工商实业;③革除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④种植鸦片者予以重罚,贩卖鸦片者没收销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有人曾撰文指出:“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反映五四运动最主要的影响是

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促进了中国教育模式的变化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推动了中国***的成立

10.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

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11. 83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谷歌英国总部,谷歌为了迎接女王的到来,特意在其英国首页为女王设计了一个特别的“Google”涂鸦:字母“g”变成了女王的头像侧面,而且字母“e”的顶部还有女王的皇冠。以上材料信息说明了英国女王( )

A.由议会选举产生 B.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临朝理政”

C.在礼仪上、形式上至高无上,在国事活动中享有荣誉和尊严

D.不掌握行政权力,但要对议会负责

12.“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正直的思想家不得不重新开始思索人类的命运,寻找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弊病、解脱劳动大众苦难的新的道路,从而产生了各种勾画未来社会图景的思潮、理论和学说。但是……这种种构想都成为不可能实现的空想,按照这些构想进行的社会实验也都归于失败。”(解里轩《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这里的“正直的思想家”是指

A启蒙思想家

B科学社会主义者

C空想社会主义者

D共产主义者

13.在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全球化”和“美国化”是频繁出现的两个词汇。全球化进程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之后就业已开始,但这一非常流行的术语见诸文字则是近几十年之事。法国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对“全球化与美国化是相同的吗?在这个新的全球世界为什么美国似乎是水中之鱼?”的回答是“水中之鱼的确是准确的表述。”以下各项表述认识正确的是

A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B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无所不能

C世界其他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没有任何利益可言

D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领域拥有明显的优势

14.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形态③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

C.经济形态②③④⑤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经济形态⑤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

15. 日本外务省发言人指出,印支停战将使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提高。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这些评论表明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帝国主义国家孤立中国的政策开始松动

C.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D.中国已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16. 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布朗所在执政党工党的民意支持率 B.英国国王的态度

C.议会对布朗政府的信任程度 D.在野党保守党的态度

17.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序中提出了“故善者因之(顺其自然), 其次利导之(因势利导),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其争”。下列经济思想或政策,与司马迁观点最相似的是

A.自由主义 B.垄断 C.罗斯福新政 D.计划经济

18.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次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 邓小平南巡讲话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形成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扩大企业自主权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确立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确立 浦东的开发开放

19.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指

A.通过颁布《权利法案》使国王统而不治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0.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如下),以下理解正确的有

国家

总人口(万)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

①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西方国家,且与西方差距较大 ②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农业文明 ③英国的工业发展水平比法国高 ④英国城市人口百分比超过农业人口,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1.“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 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B. 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 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22.“没有世界史,历史无意义可言”,此话最恰当的涵义是

A.宏观洞览握全局,微观体察晓细节 B.从分散到整体,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规律

C.淡化区域历史,强调大视野的历史 D.超越认知的不同,树立整体的世界史观

23.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领袖的性格:丘吉尔“有想象力但不稳定”,罗斯福“天真而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更明智。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何者较为适当?   

A.这位史家的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可以采信

B.这个说法只是这位史家的片面的主观意见,不足采信

C.这是史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

D.可见当时各国***都不明智,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24.甲书说:“宗教改革的主因是罗马教会本身的腐化。”乙书说:“宗教改革起于马丁路德在1517年公开批评天主教会的腐化。”以下哪个叙述较为合理?

A.甲着眼于远因,乙着眼于近因 B.甲着眼于导火线因素,乙着眼于背景因素

C.甲着眼于个人因素,乙着眼于制度因素 D.甲着眼于表层因素,乙着眼于深层因素

选择题目答案:

CCDAD AACAD CCDDC CACBB DBCA

高考历史选择题有什么解题技巧

历史高考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及技巧如下:

仔细阅读题干:在解答选择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干。了解问题的要求,注意关键词和限定词,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

审视选项:阅读选项时,注意每个选项的细微差别。有时候,选项中的关键词或短语可以帮助你排除错误选项或找到正确答案。

对比选项:在有多个选项的情况下,将选项逐个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到最合适的答案。

使用排除法:通过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来缩小答案范围。有时候,即使你不确定正确答案是什么,但你可以排除掉一些明显错误的选项,从而增加正确答案的概率。

利用上下文线索:在阅读题目和选项时,留意上下文中的线索和提示。有时候,文章的特定细节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你推测答案或理解问题的意图。

注意同义词和反义词:题目和选项中可能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来混淆你的思维。要留意这些词语,并注意它们的含义,以避免误解或误选。

查阅相关材料:如果对某个问题不确定,但你知道相关材料中有相关内容,可以回头查阅相关材料,找到相关信息来帮助你回答问题。

注意题目的语气和问法:题目可能使用肯定、否定、疑问或比较的语气来引导你的答题思路。要注意题目的问法,理解问题的意图,以便作出正确的选择。

注意时间和空间背景:历史选择题通常涉及到时间和空间背景。要注意题目中提到的具体时间、地点或事件,结合相关知识和背景,来选择最符合情况的答案。

刷题和练习:通过大量的刷题和练习来提高解答选择题的技巧。这样可以熟悉题目的出题方式和常见的考点,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记住,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理解题意和掌握相关知识是关键。尽量将题目与你已掌握的历史知识相联系,并运用适当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来选择正确的答案。

2021新高考历史选考题型分配!

1、选项中出现“一定”“一定不”的肯定不对,历史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2、看到一个题,首先要想到这是自己学过的哪一块的内容,大致缩小范围,找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往往一个题目的关键点就是一个词。

3、实在看不出来的时候,就转换一下思维,从选项出发,根据选项的意思猜题

4、最后,做人文类的题必须要有灵活的思维,不能一根筋,那样既浪费时间,又选不对,要试着从出题人的角度看问题。

5、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千万别自己瞎填条件,题里没说的,就是没有,不要过于主观的去臆想。

(纯手打,希望对你有帮助,高考加油,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高考历史选择题9个技巧是什么

各位同学、家长,

2021年新高考改革已经蓄势待发!

新高考历史选考的试卷题型如何分配?

我们怎样才能扎实推进高考历史复习?

请看Louis晓宇老师给你一一解答:

2021年,湖南、湖北、辽宁、河北、重庆、江苏、福建、广东八省将启动新高考改革试点工作。其中语数外三科由全国统一命题,历史科目由各省市自主命题。以下是新高考历史选考题型分配的具体安排:

一、题型设置

新高考历史选考试卷题型依然沿用传统模式,即“选择题+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暂未有消息出现新题型(填空、绘图等)。

(1)选择题

从目前已确定的消息来看,新高考历史选考选择题共设置15道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设置4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即全部为单选题。

(2)非选择题

根据目前已知的消息,新高考历史的非选择题依然以材料分析题为主,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完成题目要求。每道非选择题的分值在10-12分左右,一般会有两道题是论述题(史论结合)。

非选择题的总分为55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构成整套试卷,共100分!

二、考察内容

新高考历史选考在2021年仍然考察新人教版三本必修内容,必修一、二、三均有所涉及。选修方面,改革、20世纪的战争和人物评价是考察重点,一般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请各位考生注意!

三、复习备考

(1)新高考背景下,历史选考难度势必提升,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史实的记忆与理解能力较高。在当前9月,第一轮复习工作刚刚全面展开之时,要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练习和总结。具体而言,在高三第一学期要主抓选择题的练习,缩短做题时间,提高做题准确率。具体目标如下:

选择题准确率 ? 选择题正确数 ? 对应高考水平 预计历史总分

93%以上 ?14~15道 ? 985高校 85~90分

86%~93% 13道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80~84分

80%~86% 12道 弱211或强普通一本 ? 76~79分

73%~80% 11道 普通一本或强二本 70~75分

66%~73% 10道 普通二本或三本 66~69分

66%以下 ?10道以下 ?三本或大专院校 65分以下

(本表主要参考湖南省的情况,其余各省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仅供参考)

(2)非选择题

新高考背景下,非选择题难度因各省自主命题,难度各异。一般江苏、湖南、湖北等省难度较大,辽宁等省难度较小。非选择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运用,是一轮复习后期及二轮复习的重点,在当前9月只需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计划就好。

了解更多考试内容,敬请留言,欢迎交流~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高考中,快速的答完历史选择题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成绩,我整理了高考历史选择的技巧,来看一下!

答高考历史选择题有什么技巧

1.优先关注“阿拉伯数字”(关注历史年代和数据)

2.“穿衣戴帽”是重点(关注标点符号括号引号书名号的作用)

3.绝对化的选项一般错误

4.省略号后有答案,否则也会被省略

5.抓大放小抓主流,有全集时不选子集

6.矛盾的互补选项中必有一个是答案

7.答案一般是主流,陌生选项不靠谱

8.看见什么选什么(题目考察的是历史现象)

9.看见什么不选什么(题目考察历史本质、规律、特点)

答高中历史题需要注意什么

选择题解题技巧 “三看三思”的方法

审题干“三看”: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实;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非选择题解题的“五步法”

1.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

2.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

3.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层意,就是找段句号的关联句,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思的构成,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

4.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5.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去表述。

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中历史选择题怎么答,解题的指导方法是什么?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选择题具有客观性公正性等特点,是当前高考不可或缺的重要题型。从选择题分数在试卷中的比重来看,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基础知识好不一定能考好,但没有基础知识做后盾却一定考不好。而所谓基础,包括高中历史必修课本中所学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景目的影响评价,基础知识可以帮我们在考场上迅速排除那些明显错误的白痴选项,节省大量时间。

 排除法是在做高考历史选择题最常用而且屡试不爽的妙招,但是如果想要排除的又准又快,就要掌握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排除法的几个种类:

 (1) 白痴选项排除法就是那种明显不合史实的选项。

 (2) 无关选项排除法是指那些与题干内容无关或者与题目要求无关的选项。

 (3) 片面选项排除法主要是指那些只概括出材料的某一方面,但忽视了材料另一方面内容的选项。

 (4) 高考材料主语就是材料中主要围绕的那个行为主体,而选项往往设置其他的行为主体作为干扰项,若遇见这样的选项也要果断排除。

 (1)因果推理法:我们做题时常常感觉有些选项很对,但若仔细推敲,则会发现它和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构不成因果联系,这样的选项特别具有迷惑性,所以我们做题时要培养这种历史思维。

 (2) 材料主旨确定法:每个材料都有主旨,选择题就是让我们选择一个符合材料主旨的选项。主旨就是指挥棒,让咱往东咱不能往西,让咱打狗咱不能掐鸡。

 (1)凝神聚力,聚精会神。一定要保持做题时有百分之百的专注度。

 (2)笔不离手,圈画重点。题目中的时间无论是什么一定要勾画出来,其次要勾画关键人物,时间以及反复出现的字词。

 (3)理解大意,划分层次。划分出材料都讲了哪些方面的事儿,大致表达什么意思。

 (4)找准主语,抓住主旨。

 (5)快速排除,快准稳狠。

 (1)认真分析你的错题,这点非常重要,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错,原因是什么,是基础不牢?审题不清?思路跑偏?还是别的什么?另外还要想清楚你怎么才能避免题不二错,不在一个坑上跌倒两次。

 (2)多和老师交流,注意模仿老师分析问题的视角和逻辑链。

 (3)总结题型,总结套路,总结失误角度。

 拓展阅读:高中历史大题万能答题方法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方法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政治+经济+思想)(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思路有哪些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1文综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一

最近原则:与平常知道的相关原理最接近的选项为正确

1.历史选择题考根本目的:统治者所采取的某项政策,根本上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和维护统治基础。

2.以时间为突破口对应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知识

3.历史选择题题干中给的时间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此时可以考虑所给时间最接近我们熟悉的时间及对应事件。

4.考查对外政策出发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2文综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二

1、历史选择题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3文综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三

1、直选法,根据所学知识,直接确定不符合历史史实和逻辑关系的选项。

2、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的选项,剩下的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

3、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

其实对于文科综合来说,无论是地理、政治或者历史,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如果学生把握不住考题的点,那么是无法选择正确的选项的。当然,在进一步提升历史等文综的成绩之前,一定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全面的分析题目和选项。

文章标签: # 历史 # 原因 # 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