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高考历史命题,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分析

tamoadmin 2024-05-24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历史事件类题型怎么答2.高考历史常考哪些历史常识题?3.高考文综历史41题题型4.2021新高考历史选考题型分配!5.高考历史必备选择题解题技巧6.历史命题与试题评价7.高考历史之史观型主观题答题分析,你掌握了吗上海高考历史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点评答案解析 一、注重教科书已有命题资源的挖掘 命题避免偏、怪、难题,避免使用艰深难懂的史料;依据教科书和《考试手册》,密切结合考生的认知结构和

1.高考历史事件类题型怎么答

2.高考历史常考哪些历史常识题?

3.高考文综历史41题题型

4.2021新高考历史选考题型分配!

5.高考历史必备选择题解题技巧

6.历史命题与试题评价

7.高考历史之史观型主观题答题分析,你掌握了吗

高考历史命题,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分析

上海高考历史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点评答案解析

一、注重教科书已有命题资源的挖掘

命题避免偏、怪、难题,避免使用艰深难懂的史料;依据教科书和《考试手册》,密切结合考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水平是命题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本次命题充分挖掘教科书已有的命题资源,以平实通俗的文字表述检测考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如试卷第36题“无为”和“有为”。该题运用教科书文献选读中的《史记?平准书》,结合钱穆的《国史大纲》设问三问,即“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如此命题试图让考生懂得:针对汉初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大体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有为”。但针对汉初的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汉武帝未能采纳董仲舒的“限田”、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等建议,这是“无为”,也就是说,汉武帝的“有为”具有相对性。如此命题,既可检测考生在历史学习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又可引导中学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教科书进行深入解读,以及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程度。

二、强化学生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

命题在考查考生史料运用的基础上,突出了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即通过不同史料的比较与鉴别,帮助考生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历史问题。如试卷第40题“严复笔下的进化论”。该题通过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段落的比较,引导考生思考并概括严复译本与赫胥黎原著的内容差异,进而将史料放在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得出严复笔下的进化论“综合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观点,在时代大潮的刺激下,给西方的进化论打下了中国烙印。”的作答。如此命题,既可检测考生历史学习的方法,又对中学历史教学积极导向。

三、构建历史知识与现实关怀的桥梁

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通过命题检测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历年来历史命题的特色。本次命题依然延续了这一传统。如试卷第19题有关现代化核心要素的归纳;试卷第28题《开罗宣言》三大签订国的选择等等。又如试卷第39题“战争与和平的抉择”,引导学生透过二十世纪德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认识和平发展对于各国现代化以及世界和谐的重要性。

命题将热点和焦点隐含于题干中,深层次地提出问题,构建历史知识与现实关怀的桥梁,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与高考命题无缝衔接,寓学科德育于高考命题中,这样的历史命题才具有生命力。如试卷第17题以对鸦片战争的不同表述为例,引导考生辨别历史叙述中隐含的价值取向,帮助考生形成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又如试卷第37题,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内部对于京师同文馆创设的争论出发,引导考生认识“师夷长技、培养科技人才是晚清的时代要求”,而“道德人心亦是立国之本”,“不重视道德人心,片面强调科技和科技人才,虽有‘长技’而不能真正自强。”

此外,本试卷的难易度适中,梯度清晰;题干和选项浅显易懂;三分题难度的拿捏控制适当;阅读量适当降低。所有这些,都使考生更易摆脱答题障碍,有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大大提升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也赋予高考命题以培养公民意识的内涵。

高考历史事件类题型怎么答

自2007年新课程与新高考改革以来,十余年间,高考历史学科的命题愈来愈趋向于灵活性、人文性、功能性与开放性,传统的“教条主义”式教学早已无法适应时下的高考形势了,只有解放思想,在深入研究高考命题的趋势下,不断改进传统历史教学,探索历史常规教学与高考命题之间的高效衔接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生高考的适应性,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效率与质量。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心得体会,特写本文以供参考,不足之处,望请指正!

一、三年高考历史命题解读与应试策略。

1.三年高考历史命题解读。

综合2015、2016与2017三年的新课标全国卷Ⅰ来看,命题呈现出如下特点:

(1)客观性试题突出对历史现象的推断理解与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评判。具体来说,重在考查学生的发现问题的意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等能力,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能力,还有对历史综合把握的能力。

(2)主观性必修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在新材料、新情境的理解解读、比较区分、归纳抽象、灵活迁移与中外关联、发现问题、论证问题、语言驾驭等能力的要求。

(3)主观性选修试题,如改革类、战争类与人物类,主要突出对学生在重点话题、热点话题方面的考查,同时还特别重视对历史的阅读与积累上的检验。

二、高中历史常规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一节高效的课堂,首先必须要做到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清楚,重点突出,并能使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效能达到比较理想的要求与状态,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根据自己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与不断的反思,认为一节完整的课堂至少应该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层次,

(2)重视课堂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性。关于学生知识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短时间或许可以解决,而对于学生思维力或思维品质的形成,则是长时间训练并逐渐积累的结果。因此,在常规的历史教学中,一定要避免“重知识,轻分析;重记忆,轻思考;重结果,轻过程”误区。因为任由这种误区长期的发展,会使学生自身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丧失一种独立学习解决问题与调整自身的能力,更可怕的是学生对此还茫然不知。新的历史高考,最大的亮点就是要体现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要求,甚至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常规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注意到这一点。

针对学生在课堂存在的上述情况,教师除注意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外,还要有宏观的掌控能力与微观的适时调动能力,将自己的“教”与不同类学生的“学”有机融合在一起,达到“超然物外,浑然天成”的效果,从而触及不同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热情,使课堂上不断有思维的碰撞,爆发出思维的火花。另外,历史教师还应将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推理、政治学科科学的指导、语文学科精准的语言表达等学科的优势方法引入到自己的历史常规教学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和学生的“精致课堂”。

(3)提升课堂教学的思想人文性。思想性与人文性是多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趋势之一,为此,历史教师应多方面地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兴趣阅读、专项阅读,才能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强化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理解,才能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使课堂教学更显得饱满,“有血有肉”,更有吸引力与魅力!

2.分类有机开设历史特色课程。

(1)“真题剖析反思课”。高考真题虽然已经成为“过去时”,但是要看到高考真题命题方向的“将来时”,认真研究反思它,才能为今后的高考备考工作带来预见性。对于高考历史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剖析反思应该从几个方面去着手训练。

(2)“史学名著导读课”。学习研究历史离不开科学史观的指导与对史学素材的加工利用,尤其是时下的高考命题,更加体现出了对新材料、新情境的引入。因此,为了放宽学生历史的视界,有必要让学生对历史史观与历史素材有所了解

(3)“社会热点评述课”。学习历史更多地应该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是历史学科与考试时代性与功能性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我们常规的历史教学中,应适时开设与历史学科关系密切的社会热点课,而且要通过对社会热点的了解,学以致用,将其与历史上重大问题相链接,教师与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设想,自主创新,并进行分析评判,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视野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社会热点评述课”。学习历史更多地应该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是历史学科与考试时代性与功能性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我们常规的历史教学中,应适时开设与历史学科关系密切的社会热点课,而且要通过对社会热点的了解,学以致用,将其与历史上重大问题相链接,教师与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设想,自主创新,并进行分析评判,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视野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历史常考哪些历史常识题?

  1、主旨辨析法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突出特点,所以选择题几乎全是材料型选择题。分析材料,剔除干扰信息,明确材料重点内容,即为主旨辨析法。抓住主旨可以从材料出处(或说话者的立场、对象)、关键词、转折词(或语气词)等入手。这类试题一般考查的是概念的外延,如背景、原因、影响等。

2、时间界定法

时间,是解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时间也是历史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因此读材料,当遇到出现了时间信息的,一般都应该首先抓住其中的时间信息,然后与所学知识相联系,以便确定所考查的历史概念。

3、阶段特征分析法

历史事件、现象、思想流派等的发展演变无不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因而具有阶段性特征。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概念为例,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可以归纳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随之而来的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以及17-18世纪英国、法国、荷兰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到19世纪中后期,由于工业革命,英国、法国、美国等列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以获得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列强瓜分世界,向全球进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把握不同时期相关历史事件、现象、思想流派等的阶段特征,有利于形成历史知识网络,从宏观上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概念。这种通过紧扣历史阶段特征来分析历史概念的方法,就是阶段特征分析法。

4、阶级分析法

从阶级属性、阶级立场、利益角度分析人物、派别类型的历史概念,是为阶级分析法。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思想、活动会受到阶级属性、立场、利益的影响。一般是看人物属于哪个阶级,如林则徐,属于地主阶级,他进行禁烟运动,在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清朝统治者的利益。他的地主阶级决定了他的行为。 

5、理论分析法

理论分析法是指运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理论分析历史概念。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等。所以分析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一般是从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等方面着手。

高考文综历史41题题型

我是09届江苏的,就拿我们那一届高考来说吧。09年的高考尘埃落地,全国二卷历史高考试题犹如当头棒喝,震惊了全国师生及家长。紧接着全国痛骂二卷的声音铺天盖地,就是那些不用全国二卷的地方也加入了声讨队伍,甚至有人把出题老师的名字放在网上供人有的放矢的谩骂。学不学一样,教不教相同,尤其是一些平时功夫下足了,成绩优秀的学生,与那些平时不怎么读书,上网、玩游戏的学生成绩差不多,觉得实在不公平,怒火熊熊。

高考从大纲版向课程版转型之际,高考试题在逐年变化。07年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因为当时试题偏离主干知识,师生不满之余,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08年有了更大的变化,比如第12题就是一个信号。师生已经注意到了,只是没想到会有整体性的调整,以为还会是渐进式的变化,尤其高三的师生根本不敢做太多的变动。结果09年做了干脆彻底的调整,让师生、家长无法承受。那么09年试题的特点有哪些呢?

第一,09年高考全国二卷试题确实有偏、冷、怪之嫌。

1、试题内容忽略了学科具体知识。统揽试卷,试题几乎全部是根据试题给出的材料有效信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只有第15、19、21题,算是与教材有隐性联系。以往试题如果给出的材料是依托教材的新材料,试题答案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如果给出的是与教材脱钩的材料,试题答案与教材内容有隐性联系。但今年的试题所给材料是与教材脱钩的新材料,试题答案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09年的历史考纲与08年相比一字不差,没有变化。以为在向新课程转型时期,会保持稳定性。实际上是因为今年试卷不依据考纲所列考试范围出题,所以没用也就不用变。

2、试题立意缺乏人文关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无法实现高考测试的选拔功能。如第39题与学不学历史无关,只要学过初中语文课文《隆中对》,作答就可与学过三年高中历史学生的答案相媲美。再如第37题所给材料是没有依托教材的新材料,背景是20世纪初教材没有涉及的思想领域,内容是学生读不懂的古文,考查的是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比较、评价等多种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中学生既要翻译又要组织答案,实在难以做到。中学历史课程是国民教育的基础课程,中学历史教育不同于大学的“专业化”的历史教育,应该尽力避免中学历史教育的“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的倾向。从整体来看,试题显然是把中学生当作大学生来对待,不从实际出发,测试过于“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所以缺乏区分度,不能实现高考测试的选拔功能。

3、试题形式刻板、不活泼,构思不精,有故作高深莫测之嫌。试题大部分是文字性材料,且主观性试题所给材料全部是文言文,其他客观性试题表述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非常浓厚,仅第14题、15题用了一幅图、一个表格作为点缀。整体来看,试卷板着面孔、冷冰冰的样子。试卷缺乏时代感,第39题考查三国时魏蜀吴的关系,让这种特点尤为突出。第37题试图体现热点“国学热”,但因为背景是20世纪初,材料是学生读不懂的古文,隐性涉及当今社会对“国学”的看法和认识,所以其时代感就大打折扣。试题构思不精,欠缺严密。如第37题,所给材料过于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在试题给出材料前先介绍一下邓适其人,学生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就容易读懂材料,也就易于作答。

总的来说,全国二卷历史难得让师生绝望。那么,为什么命题中心会以全国二卷做这么干脆彻底的调整呢?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些专家脱离实际,脱离中学教学呢?我分析这实际上是高考命题组有意为之,全国二卷相对全国一卷来说适用于边疆相对落后地区,如黑龙江、吉林、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和西藏,历年相对简单,但今年是过分的难。是因为命题组就是想从这些考生成绩相对差些、人数相对少些的地方入手,进行根本性的变化,通过这种根本性的变化来改变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第二,09年高考二卷试题强烈的导向性

1、高考测试力图摆脱教材的束缚。

全国二卷历史到底是怎么调整的呢?仔细解读09年高考试题,你会发现这种调整实质是脱离现行某一教材。这种调整几乎贯穿了整个试卷,只有21题、22题、37题(1)、(2)问的部分与老教材有一定的隐性联系。脱离教材的实质是教材职能的变化,教材的职能也许很多,但我认为过去教材最实用的职能就是考试,教材既是考试依据也是考试目标,也就是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熟读了教材、理解了教材,考试就没问题了。试题的难度体现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问法上或思维上的转化,所以过去我们老是担心出题人会在问法上为难学生,绝不担心超出教材范围。教材就是考试的工具。但是当前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有四个版本,新课程高考试题不可能依据某一教材、某一版本,只能在《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范围内命制。摆脱教材、版本的束缚是高考从大纲版向课程版转型的必然结果。

2、测试依托《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三维目标的考查。测试首先考查了《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即“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看,13题考查了唐朝的经济,14题考查的是明清民族关系,15题是经济体制改革,16、17是早期英美资产阶级革命,19题是德国统一,21题是雅尔塔体系,22题是亚洲经济,23题是全球化,37题是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等,可见考查的基本是重大历史问题。试题通篇都是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考查的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尤其37题和39题两道主观题,在设问中就明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词语体现其对能力目标的考查。

其次测试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课程标准》指出“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我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看,试卷所有的试题都是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并且是自求教材中没有的结论。实际就是运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历史学习基本方法来解决问题。第37题的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且在评分标准中明确要求“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成理。”学生必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否定另外的观点。体现了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

第三测试渗透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例如第37题试图通过对“国学热”的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并且与文艺复兴运动进行比较,体现了开放的世界意识。

依据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的特点,我认为今后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正确把握方向,教学目标要围绕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进行。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应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不仅掌握历史知识,还要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正确方法。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研读史料,获取信息、辨别真伪、运用材料论证探讨问题,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用教材中的史料和其他途径收集的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而不是从“课本”中学习历史,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以“提出问题,提供或收集材料,解决问题”的流程展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文学和法学等与历史相关的人文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高考改革也在进行。我们要及时转变理念,把握课改和高考方向,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考的需要,向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2021新高考历史选考题型分配!

开放性思路探讨(形成观点的两种形式)

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观点(2011、2012、2013)

A、“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B、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

2、独立地提出观点(2010、2014)C、“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两种可能:

1→ 从材料中归纳观点,如2011、2012和2013的41题

2→ 独立地提出观点,如2010和2014的41题

三种变化

1、设问关键词的变化(“评”和“说明”都已用了两年,今年?)

2、层级考查目标的变化(三个层级目标都有涉及,以实现较为全面的备考)

3、层级目标下考查角度的变化

(就上面的第二种可能,后面列举4个角度:编写目录;重构历史;再认历史;鉴别历史)

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观点(改造题)

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从材料中归纳两个关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

命题思路:1、模拟2013年41题,考查层级目标1,即“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3、注意设问关键词的变化; 4、结合时政和学术热点“一带一路”。

例二: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在社论中正式宣布恢复高考。

2、198271.9℅,其中包产到户的占67℅.

3、1986.10,全国人大通过民法通则,使民事审判活动有了较为系统的法律依据。

4、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

5、1994年,APEC《茂物宣言》要求各成员国在15—20年内完成贸易投资自由化。

6、 1995门,财政花了不少钱,物价也平抑不下去,既打击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保护不了城镇居民的利益。

7、1996年,伊朗生产出身穿长袍,头戴面纱的莎拉娃娃,旨在击败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

8、1999年底,中国有股份制企业40多万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6200家。

9、2001面发展,丰富了市场供应,活跃了整个城市经济。

10、2005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逾2000亿美元,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请选取上表中至少三条信息,概括出一个历史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的阐释

命题思路:1、模拟2011和2012的41题,考查层级目标2,即“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3、注意设问关键词的变化; 4、结合学术热点“改革与全球化”。

2、独立地提出观点(原创题—编写目录)

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如何做“世界史”)

由于对“世界史”的理解不同,人们做“世界史”的路径也不同。西方史学传统中一直有“世界史”,而写史的方法基本上采取叠加的手段,具体可以归纳为几种:1、地域的叠加,即把一个个地区或国家的历史分开写作,然后拼在一起,形成“世界”历史。2、事件的叠加,把世界上发生的事件一件件写出来,放在一起,就组合成一个“世界”史。3、时间的叠加,按时间顺序编排内容,也就是编年史手段。4、主题的叠加,这种叠加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创新。20世纪以来人们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历史的关注对象,而有些作品就把世界上的各种历史现象加在一起而写成“世界”历史。 以上所有的叠加其实都是用纵向的视野观察历史,这是一种层叠的结构,表达的是纵向的因果关系。但新的“世界史”即“全球史”却对历史进行横向的观察,表达横向的因果关系,强调横向的关系与互动,所以它在对历史进行诠释时往往以横向素材为依据,这是新“世界史”最大的特点。 -----摘自钱乘旦《“世界史的理论、方法和内容”》

高考历史必备选择题解题技巧

各位同学、家长,

2021年新高考改革已经蓄势待发!

新高考历史选考的试卷题型如何分配?

我们怎样才能扎实推进高考历史复习?

请看Louis晓宇老师给你一一解答:

2021年,湖南、湖北、辽宁、河北、重庆、江苏、福建、广东八省将启动新高考改革试点工作。其中语数外三科由全国统一命题,历史科目由各省市自主命题。以下是新高考历史选考题型分配的具体安排:

一、题型设置

新高考历史选考试卷题型依然沿用传统模式,即“选择题+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暂未有消息出现新题型(填空、绘图等)。

(1)选择题

从目前已确定的消息来看,新高考历史选考选择题共设置15道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设置4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即全部为单选题。

(2)非选择题

根据目前已知的消息,新高考历史的非选择题依然以材料分析题为主,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完成题目要求。每道非选择题的分值在10-12分左右,一般会有两道题是论述题(史论结合)。

非选择题的总分为55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构成整套试卷,共100分!

二、考察内容

新高考历史选考在2021年仍然考察新人教版三本必修内容,必修一、二、三均有所涉及。选修方面,改革、20世纪的战争和人物评价是考察重点,一般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请各位考生注意!

三、复习备考

(1)新高考背景下,历史选考难度势必提升,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史实的记忆与理解能力较高。在当前9月,第一轮复习工作刚刚全面展开之时,要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练习和总结。具体而言,在高三第一学期要主抓选择题的练习,缩短做题时间,提高做题准确率。具体目标如下:

选择题准确率 ? 选择题正确数 ? 对应高考水平 预计历史总分

93%以上 ?14~15道 ? 985高校 85~90分

86%~93% 13道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80~84分

80%~86% 12道 弱211或强普通一本 ? 76~79分

73%~80% 11道 普通一本或强二本 70~75分

66%~73% 10道 普通二本或三本 66~69分

66%以下 ?10道以下 ?三本或大专院校 65分以下

(本表主要参考湖南省的情况,其余各省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仅供参考)

(2)非选择题

新高考背景下,非选择题难度因各省自主命题,难度各异。一般江苏、湖南、湖北等省难度较大,辽宁等省难度较小。非选择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运用,是一轮复习后期及二轮复习的重点,在当前9月只需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计划就好。

了解更多考试内容,敬请留言,欢迎交流~

历史命题与试题评价

高考历史选择以其设问灵活、考查能力高等特点,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占有突出地位,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从材料与结论的关系入手

高考历史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是解答问题的重要依据。既不能完全不顾材料,无中生有;也不能任意扩展材料,生搬硬套。

从选项与选项的关系入手

正确认识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得出答案。高考历史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况。

一是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对抗关系等。

我推荐: 2017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高分必备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1.筛选法:

根据审题,搞清高考历史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3.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高考历史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高考历史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4.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5.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6.作记号法:高考历史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7、题干还原法。

高考历史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高考历史之史观型主观题答题分析,你掌握了吗

1.历史卷面分析 300字

把你卷面分析一下,因为不知道你卷子有哪些问题,所以第一步得你自己写。

你可以说下哪几道题错了。主要错哪些方面。

如填空题,是关于人名的没有记住,是时间没有记住还是历史事件没有记清楚。选择题可以从题的考点入手。

分析一下主要考的哪些方面。大题你可以先把你对题目的理解写到卷子中,然后写出考点,最后看看你是哪些方面扣分了。

是答案不完整,还是答题不准确。其次就是写以后学习历史要注意的。

要和卷面结合。然后还可以加入:历史的知识离不开记忆,通过这份卷子,我觉得自己在背一些知识方面还有不足。

以后要加强记忆。除了记忆还要注意巩固。

不能以前背会后来就不学了。要注意知识的温故知新。

记忆是学习的一部分,还有是平时知识的积累。在生活中也要看看和历史相关的资料。

从生活中学习。最后一点是要注意总结。

可以横向总结,就是根据时间的发展,把每个时间段里发生的大事情,或者知识点总结出来。也可以纵向总结,例如把所有的战役总结出来,或者总结出所有的改革,对比的记忆。

这样以后的历史成绩一定可以提高。最后说一句:通过对卷面的分析,自己的思考。

希望下次历史能更加提高。不知道答案有用没有,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

2.历史试卷分析怎么写

范文不可能给你写,毕竟没见到你的卷子,你的错误在哪,建议你从这些方面写: 首先对于这个分数你如何看待,认为是否符合你的正常水平,是否满意。

其次,你错误的题型主要是什么,比如是选择题,是材料题,还是填空题,等,以及每个题型所丢掉的分数 再次,分析你所丢分的题目涉及到了哪些知识点。并表示在以后要如何巩固这些,以及你在这些知识点方面有哪些问题请老师帮忙解答 第四,分析你丢分的原因。

如做题不细心,基础知识不牢固,材料或者题目读不懂,平时态度不认真,包括你所说的上课没认真听课等各种原因 第五,针对你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以前不认真,以后要认真等等 最后总结,在这次考试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对于以后的学习来说,要尽量避免这些问题。以后会尽力改掉不足,积极进取,还望老师对自己充满信心,帮助我进步!下次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3.初一历史试卷分析怎么写

一、试题分析 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 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材料题、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识图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七年级下前八课教材内容。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 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 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 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学生考试成绩情况分析: 通过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 高。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 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但通过本次考试仍暴露出一些问题:1.审题不认真。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 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②、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 有对材料内容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 了得分。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择题的第5,6、8小题,小字部分的题,材料解析题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3.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应足够的重视。

三、改进措施。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虚心接 受学生提出的有益建议,使教与学两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 学质量。 2、每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测试题目应 做到难度适中,知识覆盖面广,以良好的导向督促学生加强对基础知 识的掌握。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 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4、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 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 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5、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 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6、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 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高考历史试卷分析400字

期中考试中,我语文得了93分。

之后,我分析了试卷,发现试卷中有许多不应该犯的错误,并且这些问题正好与我平时的学习态度表现吻合。试卷中暴露出我的几大问题!第一:我在拼音写汉字时,由于粗心把“规矩”的“规”的“竖弯钩”写成了“捺”,只是丢了分。

第二:我在读拼音选字时,由于没有复习到位,把抽噎(yē)选成了(yè),所以又丢了分。第三:我在给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时,由于课外积累没有积累,误把揣摩的意思选成了抚摸。

第四:我在做排序题时,由于粗心大意将“群蛙”看成了“石蛙”,所以排错了三个。第五:由于课外积累太少,误把好读书的意思写成要好好读书,所以又丢了分。

此次的期中试卷较为简单,本来我可以考到98。5,可是我因为粗心而丢了5。

5分。所以我决心要制服粗心、积累的课外知识薄弱这两个恶魔,从而让期末考试考到更加理想的成绩。

5.高中历史试卷分析

今年的历史试卷,根据目前高中教学内容的变化,对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作了较大调整,主要是取消了 世界古代史,并相应提高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考查比例,即分别由过去的35%和30%,提高到40%和 35%左右,其中中国现代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增加幅度较大,由去年的4%提高到15%以上。

由于世界古 代史的取消和近现代史的比例增大,试卷对考试知识范围的覆盖面也相应增加。把《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范 围同高中教材的“章”对应起来,今年试题对中学知识的覆盖率达到60%左右,比去年增加了近20%,高考试题 所考查的知识对于中学教学内容保持较高的覆盖程度,能够影响中学教师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提高中学 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一.什么是史观型历史试题?

史观型历史试题是指必须使用一定的史学方法和新课标要求的史学观点(史学范式)来解答的历史试题。

二.主要可运用哪些历史学方法、原则和步骤来解答高考历史试题?

1.历史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依据的材料)的分类

(1)按内容分类:

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口口相传的资料)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

2.历史史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运用

(1)史料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

(2)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

(3)历史评价(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历史事件给予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议论)。

3.主要的史学研究方法

(1)史由论来、论从史出: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方式包括从材料出发、史实相互印证、甄别与辨伪、史论结合、左图右史、从历史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等。

(2)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将正面史料与反面史料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4)“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的有限固然成问题,而史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则危害更大,史料的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而要做到“无信不征”。

(5)哲学思辨方法(即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辩证评价、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偶然性和必然性、必要与可能、实事求是等一般性的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

4.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求真”体现了史学的根本原则,“致用”体现了史学的社会功能。故强调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2)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的文明成果。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待人类文明,不能凭自己个人的幻觉,要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明。

(3)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同行。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4)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很多材料对同一事件的记录存在巨大差别,而导致双方记录差异的原因,不是因为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而是因为记录者站在不同的阶级和时代立场上。

(5)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主义的方法)。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评价也应按照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当时当地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对同一历史现象与事件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5.史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史学研究步骤一般包括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和评价等几个环节,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重现和评价历史现象等。要求学生要学会辨析史料和具备对历史问题的实证与想象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新课标要求的主要史观(史学范式)及答题方法

(一)唯物史观

1.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这也主要使用了哲学思辨方法。

(1)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4)继承和发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

第三,以古鉴今,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的肯定。

(5)原因和结果:①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②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③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

(6)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决定现象。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理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

(8)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2.唯物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高考选择题或者非选择题中都隐性涉及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无论是显性或者隐性的考查,都有将辩证唯物史观作为分析评价历史的一种方法和标准,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清题意和解答要求,根据题目的命题角度和解答方向确定运用何种史学观点和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2)平时学习中要多角度思考历史现象,注意储备常用的辩证唯物史观理论观点。

(3)注意看待历史问题的几种错误倾向:①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主宰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②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

(二)革命史观

1.革命史观的主要观点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革命史观范式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革命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阅读题干情境,明确考查主题,充分挖掘题干情境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明确考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二是运用革命史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三是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

四是切忌错误地运用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也不能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要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全球史观的主要观点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世界整体发展的深入阶段。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并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2.全球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高考对新史观的考查多是隐性考查,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现象,从新史观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其新的理解、认识,强化学生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高考命题多是运用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多元化视角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题型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

(3)涉及全球史观的题型要注意中外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联系,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置于世界大背景下思考。

(4)理解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的内涵,运用多种史观解读历史主干知识,掌握历史的研究方法。

(四)文明史观

1.文明史观的含义及主要分类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观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从范围上,人文文明史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3)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文明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征,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3)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史。这是一种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种历史观。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总纲;实事求是、注重实践是基本原则;强调生产力是评价的根本准则;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条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

(4)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五)近代(现代)史观

1.近(现)代史观的概念、线索及类型

(1)基本概念: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⑤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

(3)近(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近(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主要原因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2.近(现)化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准确理解近(现)代化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2)如何运用近(现)代史观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①是运用近代史观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按照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纵向发展历程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②是从微观角度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重大历史事件。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例,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认识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事件。

可从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科学化、教育普及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时应突出相应事件的主要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六)社会(民生)史观

1.社会(民生)史观的内涵及运用

(1)社会(民生)史观的内涵

①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变迁的历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问题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的变化;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它认为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社会习俗的历史”,强调历史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其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

(2)社会(民生)史观的运用

①理解社会问题的范畴,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②梳理中外历史上有关社会问题: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问题;动乱或战乱时期的社会问题,涉及人口迁移、社会动荡、政治动乱等;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城市化历程、人口暴增、环境污染问题等;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及习俗的变化,如与之相关的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等。

③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如统治者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

④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2.社会(民生)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中外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引发的社会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问题的考查,特别突出的是对下层社会诸多社会问题的考查,如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命题方式上多以原始材料、个人所见所闻的记载等为载体,考查对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动引发的社会问题的理解认识,说明史学界研究的对象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的转变。

(3)归纳古今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诸多历史事件或现象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影响,分析人类文明进程中涉及人类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人与人之间关系等领域的变化,如古今中外服装的演变史、婚姻演变史、人口繁衍迁移史等。

(4)注意正确运用新史学观点、史学研究方法,特别注意从社会发展角度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文章标签: # 历史 # 高考 #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