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罗斯福新政高考题_罗斯福新政选择题

tamoadmin 2024-06-06 人已围观

简介1.面对高考,关于历史有没有好的经验?或者答题方面的?2.确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典范是什么3.关于高考历史复习4.1993年高考历史卷5.潮州市201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6.罗斯福新政的意义有哪些7.罗斯福新政的机遇与挑战 怎么答? 历史是高考考试科目之一,学生们想考好历史,最重要的就是背诵知识点,打好知识基础,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历史基础知识点 总结 ,希望大家喜欢

1.面对高考,关于历史有没有好的经验?或者答题方面的?

2.确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典范是什么

3.关于高考历史复习

4.1993年高考历史卷

5.潮州市201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罗斯福新政的意义有哪些

7.罗斯福新政的机遇与挑战 怎么答?

罗斯福新政高考题_罗斯福新政选择题

历史是高考考试科目之一,学生们想考好历史,最重要的就是背诵知识点,打好知识基础,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历史基础知识点 总结 ,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答题术语]

(1)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2)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荷兰向海外殖民扩张,在1 7世纪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英国也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并与荷兰、法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到1 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4)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也将深重的灾难带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

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题术语]

(1)1 7 6 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 革命的序幕。

(2)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工人运动兴起;近代城市兴起,自然环境遭到 定程度的破坏;列强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 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

[答题术语]

(1)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20世纪以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2)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破解了生命的起源问题,否定了宗教的创世说。

(3)技术革命:经过二次科技革命,人类由“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

(1)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4)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的伟人。

(5)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成功,标志着**的诞生。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题术语]

(1)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应对 措施 。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由自由主义到凯思斯主义的转变。

(2)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一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

高考历史考点知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 口号 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

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

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

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政府为代理人确立秩序;

(2)统治:清政府日益孤立:

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

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面目昭然若揭;

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

(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

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

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

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

(4)发展:民资初发;

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

②清政府放宽限制;

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原因:?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1921年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5)作用: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①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②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评价

①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业总值跃居欧第一,世第二。

②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股票投机过度;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

③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

(2)特点和影响

①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②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四、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立法、救济、复兴)

①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新政的特点: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②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

④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①背景: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②措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

(2)福利改革

①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

②福利种类:医疗 保险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③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④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⑤评价: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 高三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总结归纳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法:牢记大事件与基础知识

★ 2020高考文综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复习学案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的要诀

★ 2020高考历史复习的重点

★ 高考历史的题型的解题方法总结归纳

★ 高考政治考点知识总结

面对高考,关于历史有没有好的经验?或者答题方面的?

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必背知识点

 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1917-1939年)

 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2)1923-1929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总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矛盾;一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新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结合起来。理解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过渡到暴力夺权。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如何评价该体系(性为主;但注意其三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体系隐含的复杂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5、掌握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公约的内容和作用。理清英,法,美,日之间的关系。

 6、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7、大危机下美德不同选择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思想,历史传统,外交,个人因素。)

 8、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特点,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理论意义。)

 9、日本法西斯和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不同点。

 10、三十年代后期世界形势的特点。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活动和影响。

 11、慕尼黑阴谋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2、理解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表现,影响。

 1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抓住几个点。)同盟建立后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大战后期召开的会议的内容。

高考历史大题解题技巧

 提炼(概括)要点型试题

 1、设问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特点(背景、影响、作用)?。

 2、变式提问:?说明?阶段性特征?、?材料反映?的问题?等。

 3、解题思路:①对高考历史材料分层提炼要点;尽量使用材料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

 ②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角度提炼要点

 4、存在问题与对策:高考历史问题主要是答题角度单一、要点概括不全,或挂一漏万。对策在于要善于运用归纳法,多层次、多角度概括要要点,可以借鉴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式,分层(分句)提炼中心思想(或要点)。

 比较异同型试题

 1、设问方式:?比较?异同?、?指出?不同之处(或差异、特点)?、?指出?相同之处?、

 2、解题思路:首先,思考该高考历史问题的正确的比较角度;(适合于设问中没有给出比较角度的试题),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其次,按照比较角度,对应概括异同(既可以先同后异,也可以先异后同,但一定要按类比较,切忌异同混杂)。

确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典范是什么

历史复习方法指导

历史备考复习是决定成绩优劣的关键时期,也是许多同学感到不知所措、疲于应付的阶段。或者被动地听 课做题,或者“跟着感觉走”,翻课本、练模拟,从而造成自我感觉良好、高考成绩不佳的结果。复习是一个 艰苦的再认识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再提高过程,要想在复习中出效率、见收获,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精度巩固知识点

1.精读课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间、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 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如世界现代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目就要弄清四个 知识点:一是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二是经济危机的出现;三是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四是这次经济危机产生 的影响。这四个知识点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完整知识体系 。

2.把握内涵。在弄清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须向细处分析,进一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如上述第一 个知识点就包含以下三个要点:①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却日益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 能力的增长;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③人们醉心于 股票等投机活动,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二、高准度理解历史概念

1.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确定义的前提。如1997年高考试题第7 题 “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 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理论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此题如果能正确理解“施政纲领”的内涵,即变法的具体实施方案,便可轻易选A。 又如第8题“‘门户开 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 B.可使美国在 华获得的权益居列强之首 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 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该题主要考查门 户开放的外延,即影响,为“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

2.完整归纳概念内容。例如1997年高考第14题“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 共同点是:①体现中国***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此题已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了部分归纳,要求选出符合项。选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概念所含内容的归纳过程。经过归纳比较,显然②不是共同点,应选没有②的选项。

3.区别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相似、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概念的 准确把握。如1996年上海高考试题第26题“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点是①面临极 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 恢复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运用概念分析问题。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 习中的理想境界。如运用“分封制”的概念来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实行郡县制、汉初分封等历史现象的 原因和结果。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

三、高密度串连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 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如士族制度问题,可抓住四个点:①魏晋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士族制度;②东晋南朝时期, 士族势力发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势力渐衰;④唐朝末年,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士族被进一步摧垮。这样,对 士族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县,两汉王国问题的 解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废丞相、 八股取士、军机处和文字狱,这些都是“点”,由这些点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建立、巩固、加强的发展史 。

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 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四、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

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是一个平面系统。但高考命题则往往抽取历史线索,挖掘知识联 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系统。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 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

1.相对完整的叙述+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如1996年高考第48题“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 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此题要 求对法国18世纪—19世纪中叶的历史进行相对完整的叙述,其中又含有对革命原因、革命任务、革命对象和革 命主体等方面的深层次分析。再如第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 特点和历史地位。”此题同样要求学生从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和归纳。从表面上看史 实明确易见,但对分析能力的要求却比较高。

2.宏观分析+微观考查。例如1997年高考第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 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此题主要考查对 历史现象的宏观分析能力,要求学生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协约国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要求对协约 国列强进行具体分析,也含有微观分析的成份。

3.显性联系+隐性联系。“显性联系”是教材中历史知识间较明显的联系,而“隐性联系”则隐藏于知识 之间。换言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和系统化,显 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如1996年上海高考第46题“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在资产 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各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土地问题的?各国土地问题的解决对其资本主义发展有何作用?”在这 个问题中,命题者就抓住了它们的隐性联系,即革命和改革中的土地问题,经过发掘,能力考查的层次就明显 提高了。

4.历史学科+相关学科。如1996年上海高考第39题:“1904年,章太炎为某人70大寿做联句一副。请读后 回答问题‘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 十割台湾,七十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①做七十大寿的‘某人’是______。②当 此人吸尽黎民膏血,歌庆‘五十’的时候,中国东南部的军民正在抵抗______国军队的大举进犯;而在祝其‘ 六十’‘万寿’的那一年,______舰队官兵的鲜血却染红了黄海的怒涛。”此题的文学性较强,解题时既需要 有扎实的历史基本功,又需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

再如1996年高考第39题所要求学生填识的南北朝后期的形势图,该图在课本中并没有出现,而是命题者依 据教材所提供的有关知识设计出来的。它既考查了历史知识,也考查了地理知识,拓宽了能力要求。

又如1996年上海高考试题第42题“观察下面《美英两国首脑在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时的合影》后填空。① 在前排就坐的左是______, 右是______。”此题附有一幅,因而就需要学生在平时多注意课外知识的积累 。

五、多角度比较人物事件

在历史测试的四种题型中,无一不涉及到比较能力,因此,学会科学的比较方法,掌握一定的比较技能, 尤为必要。

1.把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背景、特点、作用或实质等。如两次世界大战、三 次科技革命,各有其背景和特点;再如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作用,从政治上看主要有三类,一是“推翻”, 如秦末农民战争,西汉绿林赤眉起义,元末、明末农民战争;二是“瓦解”,如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唐末黄巢 起义;三是“打击”,如太平天国运动。

2.把性质相同但分布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较,理清发展线索。如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 大的革命运动进行分析比较,既可以认识其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又可以系统地把握中国革命史的全过程。

3.把同类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比较。如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在工业革命前后就具有不同 的特点。

4.把某些表现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认清其不同实质。如唐代手工作坊和明代手工工场, 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现阶段我国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等问题。

六、科学化评价人物事件

要想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掌握 评价的尺度、角度和信度。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立场正确。要站在正确的阶级立场(人民的、爱国的立场)和社会立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国 际主义和改革探索等)上看问题。

2.观点鲜明。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时势造英雄”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两个基本观点。

3.方法得当、客观公正。要全面而准确地分析和评价,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区分不同的阶段,要运用 辩证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切忌简单化、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注意 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局部和全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七、简化概括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浩瀚庞杂,要把其浓缩、概括、提炼成简明扼要、要点明确的知识点、知识链才能有效地掌握教 材。

1.抽取要点。即正确选用课本中的关键字词或章、节、目标题,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精炼准确地表达出来, 形成知识要点。比如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提炼成①收企业;②征余粮;③禁商贸;④配物 品;⑤强劳动。

2.时间作序。即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知识。如1997年高考第47题“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此题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 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勾勒答题题纲:①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④辛亥革命后迅速发展;⑤20世纪30—40年代陷入困境。

3.逻辑划块。即按照有关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分块概括。如中国古代各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可以分析以 下方面:①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发展、社会繁荣;③民族融合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对外经 济文化交流的发展等。

八、灵活化运用历史理论

对任何历史问题的分析,都必须以理论为根据,否则就无法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必须系统地掌握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注重运用理论分析历史问题。例如分析拿破仑的有关历史问题,就 可以运用不同的史学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可以运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分析拿破仑在政治舞台上 的出现;运用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分析拿破仑帝国的政权性质;运用质量互变原 理分析拿破仑对外战争性质的变化等等。只有坚持运用史学理论分析问题,史学理论水平、分析能力才能得到 提高。平时要选择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试题,进行史论结论合训练。有目的、经常性的练习,必然会促使灵活运 用理论的能力不断提高。

关于高考历史复习

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辨析:

所谓君主立宪制,即一切都要由法律决定,君主没有实权,而且本身也要遵循法令。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就法律地位而言,国王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等。但实际上,立宪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英国从此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

注意:

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18世纪内阁制的形成,君主立宪制得以最终确立。自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保守,议会的作用下降,国家的权力中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易混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下国王、议会、内阁的作用。国王: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其作用是对外交往代表英国,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掌握立法权。内阁:掌握行政权,由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经国家元首任命。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只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的监督。

高考视角:

高考常考点,客观题重在概念内涵的准确把握;主观题可提供相关材料,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旨在客观反映君主立宪政体对英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英、法、美、德四国近代政体的比较

辨析:

英国: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但无实权,政府首脑是首相,议会是权力中心,内阁对议会和首相负责,法律依据是1689年《权力法案》。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权力在议会。总统是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每届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对议会负责。法律依据是1875年宪法.

美国: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选民间接选出,任期四年,不得超过两届。总统对选民负责,国会与政府之间坚持制衡原则。法律依据是《1787年宪法》。注意:宪法还规定实行联邦制、三权分立制等,“联邦制”指国家的结构(组成)方式,“三权分立”是权力运行机制。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是国家元首,掌握行政、立法、军事大权。宰相是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议会和政府对皇帝负责。法律依据是《德意志帝国宪法》。

易混点:

第一,英、德国君主立宪政体。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没有实权,而德国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具有专制主义色彩;英国政府首相与内阁一起对议会负责,而德国政府首相对皇帝负责;英国议会掌握国家大权,可有效限制王权,而德国议会只拥有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对政府及皇帝没有监督权。

第二,议会制共和制与总统制共和制。相似处:国家元首都是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掌握行政大权,并与议会形成分权制衡的关系。不同点,议会制共和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国家元首由议会选出,没有实权,对议会负责;总统制共和制的总统掌握着实权,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由民选产生,不对议会负责,也无权解散国会。

高考视角:

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准确掌握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供相关材料,利用材料信息分析相应国家选择政体的缘由及作用;能利用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客观地评析。

三、美国1787年宪法

辨析:

美国1787年宪法的基本内容:一、在国家结构上,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二、宪法将政府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各个部门的权力相互制约与平衡。

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宪法,体现了北美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使美国联邦政府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的基础上,给美国带来了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但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如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等。

明确:

第一,1787年宪法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利益的体现。北美独立战争后,北方工商业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从本质上讲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种植园主实质上是农业资本家;

第二,宪法是大州与小州、蓄奴州与自由州之间妥协的产物;

第三,它所规定的政治模式,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学说的第一次成功实践。

第四,宪法暂时保存奴隶制,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并没有对生产力形成阻碍。奴隶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后。

易混点: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文献的内涵。《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其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建立。《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拿破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法典,对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法国和欧洲封建残余势力,保证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宣布人民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比法国“人权宣言”早13年,是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旗帜。

真题扫描:

2010年安徽文综,18题考了《人权宣言》产生作用的原因,天津文综主观题考了“拿破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影响,浙江文综主观题涉及1787年宪法中三权分立理论的内容、实践及评价;2009年天津文综,9题考了1787年宪法的作用;2007年天津文综,23题考了拿破仑法典的历史作用。

高考视角:

是高考常考点。客观题重在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准确理解;主观题可提供相关的法律文件材料,要求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比较;或提供某法律文件不断完善的过程材料,从变化分析其原因并作出评析;或将法律材料与政治事件相联系,从中分析其内在的联系。

四、关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辨析:

“复辟”是指政权回到原来统治者手里,并不表明整个社会退回到封建制度下,也就是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复辟”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旧贵族妥协的产物,“复辟王朝”是资产阶级政权的变通方式。复辟后的王权已今非昔比,过去从君权神授作为王权合法性、权威性,现在的国王权力是议会给予的(不是武力打来的),议会有权决定王位继承人。所以,当詹姆士二世倒行逆施,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威胁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时侯,他们又通过“光荣革命”的方式更换***。相关概念,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不可能倒退到封建经济时代,与英国不同的是,波旁王朝是在反法联盟的军事保护下复辟的。

五、北美独立战争与拉美独立运动的区别

辨析:

①政治、经济基础不同:北美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经济制度、议会制度和文化宗教信仰都移植到北美殖民地。到独立前,北美的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都得到发展,且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美利坚民族;拉美处于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殖民统治之下,盛行封建大地产制,没有形成统一市场,更没有形成统一民族。②从过程看:北美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即大陆会议,统一的***及军队,即华盛顿领导的大陆军,统一的旗帜,即《独立宣言》,同时还得到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国际援助;而拉美是各自为阵、分散行动,无统一纲领,也无外援。③领导阶级:北美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联合领导;拉美主要是白人地主领导。④性质:都有民族解放的性质,但北美在本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⑤结果:北美独立后,不仅推翻了殖民统治,还完成了广泛的政治、社会经济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很快发展为资本主义强国;拉美独立后,大庄园制等封建经济仍占主要地位,政治上处于独裁统治之下,发展困难重重,只完成了民族革命。

高考视角:

提供美国独立战争与拉美独立运动的相关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或提供对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运动的评论,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鉴别分析。

六、林肯政府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辨析: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林肯政府为扭转战局而采取的革命措施。注意:第一,只是废除南部叛乱诸州的奴隶制度,没有参加叛乱的蓄奴州,奴隶制继续存在(孤立叛乱者,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第二,解放黑奴不是目的,而是维护联邦政府统一的手段。拯救联邦是林肯政府的最高目标(着眼于整个国家的利益,而不是着眼于黑人奴隶的利益);第三,“宣言”的颁布,不仅孤立了叛乱诸州,还为美国的发展解决了劳动力。因此,林肯政府不但化解了联邦政府分裂的危害,也为后来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基础。

易混点:

相关概念之间的差别,如沙俄废除农奴制。俄国是用和平的方式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且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高考视角:

主观题的可能性较大,可提供与南北战争相关的材料,分析战争的目标、性质及作用等;或提供材料,设置新情境,分析其影响;或将美国解放黑奴与中国解放西藏农奴进行对比,说明维护国家统一、主权高于一切。

七、德意志统一与意大利统一

辨析:

相同点:①都有一个统一领导的核心力量和核心人物;②都采取外交和王朝战争相结合的手段,且最后都是按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统一;③统一后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④都要排除阻碍统一的强大势力奥地利。不同点:①虽都采取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但意大利还出现自下而上的革命战争,加里波第的远征军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②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统一运动,但意大利广大地区处于外国统治下,所以还有民族解放的性质;③意大利统一的完成是借助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如借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等有利时机收回了奥地利和法国控制的地区。

命题视角:

客观题重在概念内涵的准确把握;主观题重在国家统一这个主题下摘引相关材料,设置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八、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综合认识

辨析:

新政的“新”,一是新的理论和政策:对凯恩斯主义的实践;

二是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三是新的起点:新政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四是新的模式: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成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是给我们新的启示:第一,国家干预经济、干预社会生活,是新政应对危机的基本思路。国家在解决危机、应对社会问题中起了主导作用。因此,政府不仅要承担起经济正常运转的责任,还应对人民生活保障负责。第二,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法律的权威进行社会救济,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改革,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措施。第三,“以工代赈”的方式,既达到社会救济的目的,又有利于国民精神的重塑──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实际上是把解决眼前紧迫的社会问题与促进社会长远发展相结合。

高考视角:

是高频考点,罗斯福新政可从多方面、多角度给我们启示。客观题重在新政内容的准确把握;主观题可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揭示新政与美国发展的内在联系;或提供新政措施方面的材料,通过有效信息的分析,揭示其精神实质;或将30年代危机与2008年危机相对比,找出其相似点和区别,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993年高考历史卷

二轮复习,因为已经有一轮在那里奠定了基础,还要兼顾时间的短促,所以适合搞二级结构法,并配以相应的例题和习题。什么叫二级结构?就是第一级结构乃是教材知识的简单整合,第二级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升华出认识来,提炼出精神灵魂规律来。二级结构共构成一个“知?识”的体系、“史?论”的系统,与试题的设计更为吻合,因此应试的策略性更强。下面举三个例子以便展示。

(一)孙中山

Ⅰ、一级结构:基本史实——一轮复习的成果再现

(1)必修一:领导辛亥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

(2)必修二: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

(3)必修三: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4)选修四:一生的过程:A、改良主义;B、辛亥革命;C、实业道路;D、维护共和;E、伟大转变。

Ⅱ、二级结构:基本认识——二轮复习的升华

(1)孙中山的革命目的是:独立、民主与富强。

(2)孙中山的革命内容是: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全方位变革。

(3)孙中山的革命理论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农民平均思想,甚至马克思主义思想混合的产物。

(4)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是:爱国精神、与时俱进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坚忍不拔精神。

(5)孙中山的革命结果是:基本失败,然后由无产阶级***继承而完成革命任务、或者至今尚未完成。

(6)孙中山的革命遗产是:***的合法性依据之一;两岸实现统一的基础之一。

Ⅲ、例题演示:N+1:若干选择,1个尽量包含二级结构转换要求的大题。

(二)民生问题

Ⅰ、基本史实——一轮复习的成果再现

(一)古代

(1)中国:①显性:孟子民本、唐太宗存百姓思想。②隐性:必修二中重农抑商、均田制、发展水利等;必修三中诸子百家孔子仁礼思想、墨家主张、道家无为思想,明末清初的新民生思想;选修四中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西方:雅典民主政治中维护平民利益的经济政治政策、发展工商业措施;罗马用法制维护民生。

(二)近代

(1)中国:①必修一:抗争史、革命史均有关民生,日本侵略对中国民生的侵犯、先进人物对民生的关切,***的民生理想。②必修二: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实业救国、经济困境、天灾人祸等,社会生活更是民生的直观表现。③必修三:近代思想潮流无不关心民生,并提出一些民生主张,民生主义、土地革命均是显性知识。④选修四:孙中山、毛泽东的民生主张。⑤选修一:戊戌变法。

(2)西方:①必修一: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因民生而起为民生保障,马克思主义诞生、苏俄革命依然。②必修二: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世界联系(物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与经济立法,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西方民生的意义,苏联经济探索的得失。③必修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中与民生的关系内容,近代科学与民生,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与民生的关系。④选修三: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人物事迹与民生。⑤选修四:战争对民生的破坏。⑥选修一:近代西方改革与民生。

(三)现代

(1)中国:①必修一:新中国成立为民生提供基础,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保证,改革开放、外交均与民生有关系。②必修二:新中国六十多年的经济建设,在工业、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探索中民生是试金石。③必修三:毛泽东、邓小平、三个代表等都关注民生并有措施,现代文化教育科技与民生密切。④选修四:邓小平、李四光。⑤选修六:文化遗产与民生的关系。

(2)西方:①必修一:冷战、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与政治经济新秩序。②必修二:资本主义世界的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的福利制度,金融、贸易体系,苏联的经济改革探索,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③必修三:略。④选修三: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Ⅱ、基本认识——二轮复习的升华

(1)西方

①建立在发达的工业经济和科技基础上。

②有民主政治和法制的保证。

③世界市场、国际经济体系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④逐渐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体制。

⑤工人阶级的斗争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中国

①经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嬗变,民生的经济基础比较弱。

②民主法制的保障比较弱,长期缺乏民主政治和法制的保障。

③一直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农业社会的民间保障机制比较落后,社会保障和国家福利历程艰难。

④民生受政治运动、思想运动的影响大。

⑤吸收古今中外的民生经验,使中国如今的民生得到发展。

Ⅲ、例题演示:N+1:若干选择,1个尽量包含二级结构转换要求的大题。

(三)货币金融

Ⅰ、基本史实——一轮复习的成果再现

(1)古代

①中国古代货币经历天然货币、金属货币(铜、铁、金、银;币制改革)、纸币(交子、银票等)。

②中国古代货币统一政策、铸钱官营制度。

③明清时期的白银经济问题,中国一度成为世纪白银的流入中心,这与欧洲价格革命、金银比价、国际贸易有关。

(2)近代

①中国的白银外流现象(鸦片走私、战争赔款等)。

②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与通货膨胀。

③***、日军发行的货币与证券等。

④西方的价格革命。

⑤第二次工业革命对金融的影响:金融中心由伦敦转移到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成立。

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与金本位制的关系、货币战,罗斯福新政的金融政策与对金本位制的破坏、收购金银对中国的影响。

⑦二战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努力,美元霸权的不雷顿森林体系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

⑧欧元的发行。

Ⅱ、基本认识——二轮复习的升华

①人类货币的形式随着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不断变化,如今进入信用货币时代。

②白银在历史上具有普遍货币的特性,因此深刻影响人类历史。

③货币金融带有强烈的霸权色彩,反映了大国兴衰。

④金融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反映了历史趋势。

⑤资本、股票、金融日益国际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也使经济危机的范围与程度不断提升。

潮州市201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历史高考复习资料

在《把握高考历史试题的走向》(载《招生考试报》2008年第4-5期)一文中,笔者从传统试题的内在变化和新型题型的多方面开拓两个方向,预测了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尤其是“文综”四川卷历史试题)的走向,并建议同学们参考这一分析,制定或调整高考历史复习的策略。

这里,笔者就历史复习策略提出几点建议:一、发挥史观的引领作用 综观近年高考历史试题,我们得出了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之魂,脱离史观不成题的结论。因此,历史复习应适当重视理论,注意发挥史观的引领作用。

1、了解几种重要新史观的精髓 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这五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问题,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2. 重温革命史观的要点 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革命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2009年,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为此,应重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等重要理论问题。

二、提高主干基础知识复习的质量与水平 历史知识丰富浩瀚,中学历史讲授的和历史高考考查的只能是历史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历史基础知识。主干历史基础知识是关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等的知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知识。

历史复习要狠抓主干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复习:1、要素复习法 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个体或群体)、过程(或内容)、评价(意义、影响等)五个要素掌握历史主干基础知识。

2、系统复习法 按纵向和横向系统把相关历史主干基础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专题)复习。如按时间顺序,把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联系起来进行复习,构成美国史知识系统,此属纵向系统复习法。

而把发生于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林肯颁布《宅地法》和《废除黑人奴隶制宣言》的改革措施联系起来进行复习,则属横向系统复习法。系统复习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视角变换复习法 此种方法实质上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史观引领下复习主干历史基础知识所反映的重大历史问题。下试举两例:用视角变换法复习罗斯福新政:① 用现代化史观复习,侧重掌握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调整美国经济模式,应对和解决严重经济危机的措施。

② 用社会史观复习,侧重掌握罗斯福采用哪些措施,应对和解决严重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③用生态史观复习,侧重复习罗斯福采用哪些措施(如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等),应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用视角变换法评价孙中山:① 在革命史观引导下,根据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得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结论。② 在现代化史观的引领下,根据孙中山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得出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的结论。

③ 在社会史观的引领下,凭借南京临时 *** 颁布的剪发辫、改称呼等社会改革措施,出孙中山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的结论。④ 在整体(全球)史。

2.2017年高考全国卷3历史试卷结构 新课标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

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试卷题型结构及分值

除部分高考改革地区外,一般每年高考试题题型变化不大。历史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35,单选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2题,共52)

必考题

40题,25分

41题,12分

选考题(4道选考题任选一题作答)

45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46题,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47题,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48题,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2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各题型答题技巧

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理解命题意图:每道材料解析题的设计,都有其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一定要理解其意图,考虑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认识应达到的高度等。最后检查答案时还要从这些方面去衡量,找出漏洞,予以弥补。

3.历年高考试卷网站请说出具体网站啊~谢了

2008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理数)·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理综)·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文数)·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文综)·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英语)·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语文)·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2008年高考地理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 2007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7年高考英语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生物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英语试题及参考答案(重庆卷)·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重庆卷)·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重庆卷)·2007年高考文科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重庆卷) 2006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6年高考江苏卷政治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英语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生物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化学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地理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5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1~2005年高考真题精选:地理--中国地理·01~05年高考真题精选:化学--植物生命活动调节·2001~2005年高考试题精选:英语--短文改错·2001~2005年高考真题精选:物理--电磁感应·2001~2005年高考真题精选:物理--磁场·2001~2005年高考真题精选:物理--电场 2004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4年高考试题语文(全国卷Ⅰ) ·2004年高考试题英语(全国卷Ⅰ) ·2004年高考试题文科数学(全国卷Ⅰ) ·2004年高考试题理科数学(全国卷Ⅰ) ·2004年高考试题文科综合(全国卷Ⅰ) ·2004年高考试题理科综合(全国卷Ⅰ) 2003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地理(江苏卷) ·200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物理(江苏卷) ·200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生物(江苏卷) ·2003年高考试题理科数学(天津卷) ·2003年高考试题答案理科数学(天津卷) ·2003年高考试题理科综合(天津卷) 2002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2年高考试题及答案化学(上海卷) ·2002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物理(上海卷) ·2002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语文(上海卷) ·2002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理科数学(天津卷) ·2002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英语(北京卷) ·2002年高考试题语文(北京卷) 2001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1年高考试题及答案政治(“3+2”卷) ·2001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生物(上海卷) ·2001年高考试题及答案化学(江西卷) ·2001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物理(江西卷) ·2001年高考试题及答案政治(江西卷) ·2001年高考试题文科综合(浙江卷) 2000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0高考试题综合能力测试(广东卷)·2000高考试题理科综合(浙江卷) ·2000高考试题文科综合(浙江卷)·2000高考试题及答案政治·2000高考试题及答案理科数学 ·2000高考试题及答案物理 见网站最下脚处。

4.高考历史试卷分析400字

期中考试中,我语文得了93分。

之后,我分析了试卷,发现试卷中有许多不应该犯的错误,并且这些问题正好与我平时的学习态度表现吻合。试卷中暴露出我的几大问题!第一:我在拼音写汉字时,由于粗心把“规矩”的“规”的“竖弯钩”写成了“捺”,只是丢了分。

第二:我在读拼音选字时,由于没有复习到位,把抽噎(yē)选成了(yè),所以又丢了分。第三:我在给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时,由于课外积累没有积累,误把揣摩的意思选成了抚摸。

第四:我在做排序题时,由于粗心大意将“群蛙”看成了“石蛙”,所以排错了三个。第五:由于课外积累太少,误把好读书的意思写成要好好读书,所以又丢了分。

此次的期中试卷较为简单,本来我可以考到98。5,可是我因为粗心而丢了5。

5分。所以我决心要制服粗心、积累的课外知识薄弱这两个恶魔,从而让期末考试考到更加理想的成绩。

5.高考历史题型有哪些

答:审题四步骤

审题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审题就是审阅推敲试题的含意,从题目本身的文字中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判断试题的类型,确定答题的中心和选择答题的材料。如何审题,概括地说就是细心阅读、认真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组织要点。具体要按照以下四步走:

第一步,审题型。高考历史主观题主要有叙述、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要求。熟悉和掌握历史试题的不同类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是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例如:“结合19世纪晚期的有关背景,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场战争对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国际局势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这是一道叙述分析类型的主观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的理解,要求考生分析的也是背景和影响。试题的要求是叙述加分析,这是试题的重点。

第二步,审范围。所谓“范围”,指的是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以及在分析论述时应涉及的论点、论据。换言之,就是要审清试题的具体要求,找到答题的广度和深度,否则便容易跑题。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此题从原因上分析有远因、有近因、有根源;时间跨度为1919~1939年;内容分析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20年代的国际关系、1929~193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及其影响、英法美对德意日的绥靖政策、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等五项。

6.高考历史大题

同学你好:

历史作为文科综合里的一门功课,在高考中,其实难度不大,但注重灵活运用。

对你的情况我提一下建议:

1.拿出考纲点点扫描

2.忌讳题海战术

3.意会比书本重要

4.落实比乱套重要

5.能力比死记硬背重要

在最后期间怎样回答历史大题

1.落实比乱套重要

历史大题,改卷老师是找点给分,点起了,自然可以得高分。但是,当自己的中心点找不齐时,切忌乱套乱答,当你乱套,老师就会认为你不会,可能一分都不会给,但是,你必须要答题,不能空缺啊,怎么办?现在,你就应该翻译材料,题目要什么,你就翻译什么,和上自己的联想与对这部分知识的回忆答题,这样有可能会拿到50%的分数。

历史是靠感觉答题的,不要一味的做许多试题,因为,历史是浆糊,一旦弄不清,就会陷进漩涡。但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学会 集思广益和拿来主义(有选择)。

解答大题首先要有坚实的史实基础,所以,我建议同学,你可以花大时间在课本上,弄清脉络。

高考答题

在高考改卷中,历史改卷讲究速度,平均没道试题6秒结束,所以分点答题会给改卷老师留下好影响,自然分就会比别人多那么几分。

格式(例如)

影响:

1.

2.

3.

内容:1.

2.

3.

评价

1.

2.

3.

这样的格式老师是很喜欢的

其次,答题内容不要长篇大论,提取精炼的词语和句子,一般一个点只能占一行的位置,切忌不要海答一个知识点,老师不愿意多看,那样就会忽视你后面的点,导致失分!

最后,答题拿高分,还是要看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答题,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

希望在最后一段时间里,你可以有很大的提升!

罗斯福新政的意义有哪些

12.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上却作宣告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土地私有制度,成为秦朝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B.秦朝土地私有制,不是纯粹的私有制形式

C.秦朝土地私有制,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

D.秦始皇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

13.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郡县制

14.公元819年,刑部侍郎韩愈被贬潮州任刺史。来潮8个月,对潮州文化影响深远,使潮州山水皆姓韩。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韩愈被贬潮州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韩愈

A.得罪其部门长官中书令

B.上书痛斥皇帝遣使迎佛骨使京城掀起信佛狂潮

C.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D.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

15.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A.工业化 B.科技现代化 C.政治民主化 D.国防现代化

16.侨批是出国谋生的潮州人寄回家乡赡养亲属和禀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合封”的特殊信件和民间寄汇,是潮汕历史上举世罕见的文化奇观,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一封侨批,寄自泰国,批封所交寄的款额高达国币2亿元,是一件极少见的巨额批款的侨批。结合所学知识判读,该侨批最有可能寄于

A.1935年 B.1938年 C.1945年 D.1948年

17.任新民(1915~),安徽宁国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1949年7月决定从美国回国。当时他可能遇到的情景是

A.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热情邀请

B.苏联给中国提供研究核武器的技术资料

C.看电视闻到美苏“冷战”浓重的火药味

D.敌视中国的美方从中极力阻挠

18.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对此有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以下关于当时世界政治局势的理解,正确的是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多极化格局形成

C.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 D.中苏关系缓和

19.“……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英国

A.1588年打败无敌舰队 B.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D.1832年进行议会改革

20.某班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工业文明的前奏”这一课题时,下列材料应该排除的是

A.《物种起源》 B.《权利法案》

C.《哥伦布航海日志》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1.下图中文学作品按流派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西风颂》

②《大卫·科波菲尔》

③《十日谈》

④《等待戈多》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22.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下图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标号③阶段发展的原因是

A.罗斯福新政实施 B.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

C.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D.战后经济体系的建立

38.(26分)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阅读中国历史四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一次:15—16世纪。随着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不但带来黄金和无限梦想,更给全社会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第二次: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欧洲经过一场历史性变革,走向了主宰世界的高峰。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欧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连成一体。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试图抓住历史机遇,赶上世界发展潮流,但最终失败。

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苏争霸的冷战对峙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代的中国虽然存在“崭新的机遇”,却连续失误,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第四次: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解体后……

请回答:

(1)第一次战略机遇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描述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发展状况。(6分)

(2)第二次中欧洲的“历史性变革”是指什么?晚晴时期中国“试图抓住历史机遇,赶上世界发展潮流”有哪些表现,试列举相关史实。(8分)

(3)第三次提及的中国“崭新的机遇”指的是什么?试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中国丧失第三次机遇的主要原因。(6分)

(4)试分析中国“第四次战略机遇”的宏观国际背景。(6分)

39.(26分)“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社会载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公民”“公民社会”的有关问题:

材料一公民概念最早产生于古代希腊。古希腊的“公民”一词来源于“城邦”,原意是“属于城邦的人”。古代社会中后期,“臣民”概念取代了“公民”概念。

材料二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紧密相连。“民主”一词在中国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大意是:暴君夏桀不配做民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三现代意义的公民概念开始形成于15世纪后,随着自由市民的产生,17-19世纪在维护市民利益的民族国家运动和争取公民政治权利斗争冲击下,受法国影响最终有了今日之含义。

材料四在中国,“公民”作为外来语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由西方传入的,而在法律文件中正式统一使用“公民”概念,则要到新中国建立以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公民社会”形成的原因。并指出“臣民”与“公民”的本质区别。(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中国和西方赋予“民主”一词的不同含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意义的公民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并列举两部欧美在争取公民政治权利斗争中提出或颁布的文献成果。(8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现代中国实行了哪些制度?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公民社会”的认识。(8分)

罗斯福新政的机遇与挑战 怎么答?

罗斯福新政(The Roosevelt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核心三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也称三R新政。下面是我分享的罗斯福新政的意义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罗斯福新政涉及到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虽然并没有完全的消除经济危机但是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要从好几个方面来研究。

 首先罗斯福新政最大的意义就是逐渐带领美国民众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霾之中。这也是罗斯福新政最直接的目的,缓解甚至消除经济危机。美国的经济得到了回升,到1940年,美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完全恢复到1929年经济大萧条之前的状态,这算是罗斯福新政的意义里最直接可以看见的。

 当时美国的失业率非常的恐怖,罗斯福新政还使得事业人数大大的下降,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新模式使得总统的权力空前的变大,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美联邦政府的权力都能很直接的深入到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来。使得 资本主义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巩固,在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威胁,是新政给了民众希望,从而使得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也得到了巩固。

 罗斯福新政大胆的借鉴了 社会主义 的长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的道路。还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很多 经验 。

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政府面对四年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调整 措施 ,这些措施都或多或少的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罗斯福新政中一些措施与颁布的法令又存在着一些争议,到底如何来评价罗斯福新政呢?

 评价罗斯福新政一定要从客观多面的角度,全面的看待罗斯福新政带来的影响与作用。罗斯福新政就是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模式,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不在是自由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提供了依据,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国家利用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罗斯福新政虽然是为了消除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但它实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即实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究其根本新政是在巩固资本主义这会。并且罗斯福新政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对美国经济制度的一次深刻的改革。新政也改变了美国人民的生活,避免了社会的动荡。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使得美国没有走上法西斯道路, 成功 的遏制了法西斯主义。罗斯福新政不仅在国内,在 国际 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全新模式,尤其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罗斯福新政上借鉴了很多,对社会改革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体现

 罗斯福的新政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罗斯福新政到底为何能做到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呢,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很多人会存在这样的疑惑,其实从各个不同角度入手很容易就能发现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罗斯福当时也算是顺应民意,大刀阔斧的实施了一系列克服危机的措施与政策。在 历史 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可以用三个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罗斯福新政首先从金融下手,那是罗斯福才入职第三天,就大刀阔斧的颁布《紧急银行法令》,这也是他重新建立银行制度与经济结构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由于这个措施的实施,银行的信用得到了恢复,银行存款也增加了将近20亿美元。在整顿农业方面,也能看出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首先罗斯福颁布了《全国产业复兴法》,这部法文可以分作两部分看待,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订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竞争规约;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并为此拨款33亿美元。

 在新政中,救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因为当时美国的失业率非常的高,很多劳动人民连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罗斯福比较新颖的一点出了直接救济之外就是以工代赈,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美国的事业问题。这些就是大家疑惑的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问题的解答。

猜你感 兴趣 :

1. 高一上册历史罗斯福新政教案

2. 高考罗斯福新政专题练习

3. 高考历史罗斯福新政专题训练

4. 必修二历史罗斯福新政知识点

5. 高一下册历史罗斯福新政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6. 高中政治选修二罗斯福新政练习试卷

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危机加重: 人格魅力:罗斯福的乐观主义情绪能够平复百姓心中的恐慌; 在政治生活中,总统权力急剧扩大,新政的影响渗透到美国日常生活中; 在经济生活中,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使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在社会矛盾中,新政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新政的实质: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创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文章标签: # 历史 # 高考 # 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