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八十年代高考录取率很低吗,八十年代高考录取率

tamoadmin 2024-07-30 人已围观

简介1.南雄中学的新时代2.本科毕业900万,本科录取率40%,共1000万参加考试?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考上中专或技校的人厉害吗?4.高中阶段的成绩直接影响高考成绩吗?5.上世纪八十年的高考是什么样的?6.八十年代黑龙江省高考录取率怎么计算的八九十年代大学生相当于现在211大学就读的大学生或者是名牌大学就读的大学生,他们上学不用交学费,学校还发补贴。总之含金量非常高,考上几乎就等于端到了金饭碗

1.南雄中学的新时代

2.本科毕业900万,本科录取率40%,共1000万参加考试?

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考上中专或技校的人厉害吗?

4.高中阶段的成绩直接影响高考成绩吗?

5.上世纪八十年的高考是什么样的?

6.八十年代黑龙江省高考录取率怎么计算的

八十年代高考录取率很低吗,八十年代高考录取率

八九十年代大学生相当于现在211大学就读的大学生或者是名牌大学就读的大学生,他们上学不用交学费,学校还发补贴。总之含金量非常高,考上几乎就等于端到了金饭碗。

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制度恢复后,高考难度比现在要大得多,虽然知识量和难度可能不比现在。用不同年代的试卷难度和知识量作为标准,拿来对比不同年代大学生水平,确实有耍流氓的嫌疑。毕竟现在是知识大爆炸时代,一切的一切都发展十分迅速,所以我们可以从录取率来看难度。在当时,大学录取率是非常低的,一开始只有8%左右,90年代之后达到20%左右。可见那时候能够上大学是很不容易的,中专生都特别少,中专生的含金量也很高,一般都能获得不错的工作。现在,几乎满大街的大学生,录取率是非常高的,而且失业率越高。

在那个年代,上大学不收学费,还会给学生发放补贴,不像现在,要交学费,学校不可能给你倒贴钱。从这个待遇来看,他们可都是天之骄子。和现在相比,虽然当时物质条件相对较差,但是能上大学绝对都是顶尖的人才。如今,当年那些大学生多数已成为各自行业内的精英,已经做出了一番成绩。

从而可以得出结论,八九十年代大学生相当于现在211大学就读的大学生或者是名牌大学就读的大学生。有人开玩笑说,你身边的老前辈如果是大学生,在当年可都是王者。年轻人千万要尊重老前辈,不要觉得自己生在新时代,老前辈都是老古董,就不如自己,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的水平远在现在年轻人之上,放在现在都是要进名校的。

南雄中学的新时代

八十年代大学生是真正天之骄子,录取率很低,即便是专科生也有很好的出路

现在除了211/985大学和一本里面的重点学科专业,其他基本上都没什么培养质量,就业待遇也很惨,现在大学都快普及了,高考录取率高的省份达到75%以上,一本录取率也挺高, 9 --25%不等(看省份和地区);现在大学生有数量没质量(211/985和一本优势专业会好很多)

本科毕业900万,本科录取率40%,共1000万参加考试?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教育战线的改革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深化。年,南雄中学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并加强了学校领导班子,始设校长办公室、教导处和总务处。当时的领导班子由正、副校长4人和处、室正副职主任10人组成,校长李仕仁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其他成员分管各项工作。

1985年至1987年,南雄中学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开展教学工作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和推广“启、读、议、讲、练”五字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和导读法,同时学习和推广黎氏最优教学法,皆取得了较好成效,教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1987年,全校143名教师中,达到本科学历者39人,专科学历者82人;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有高级教师14人(含特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50人,二级教师25人,教师2人;教职工156人中有党员43人,共青团员49人,民盟3人。

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扩大,至1987年,该校共有26个教学班,学生1700多人,其中高中12个班学生812人,初中14个班学生889人。

教学质量逐年得到提高,从17年至1987年10年间,该校高中毕业生被录取上大、中专达2018人(其中大学本科600人),仅1987年高考录取本科105人,专科68人,中专48人,高考平均分、录取数及升学率均居韶关市各县重点中学之首,是韶关地区(市)高考先进单位。

八十年代是南雄中学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获得省级荣誉称号有:1982年、年全省普教系统先进单位,年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82年、1983年跑活动先进单位,1985年省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1986年市贯彻《体卫工作暂行条例》优秀学校等。

1988年后,南雄中学不断发展壮大。1994年,该校被评为“韶关市一级学校”, 2002年12月晋升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同年9月,该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实行初高中剥离办学,取消初一级,停招小学毕业生,高中扩招6个班。

师资力量雄厚,全校有专任教师166人,其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46人,评为先进教师的有国家级2人,省级19人,韶关市级15人,其中2人为韶关市“名教师”,4人为省级骨干教师;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本科93人,专科73人;共有教学班51个,学生2928人,其中高中40个班2251人。

1998年至2002年,南雄中学校共获得各种荣誉称号23个,教师获各种奖励44人次,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有57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10人次,省级20人次,地级市27人次;教师撰写并发表在国家、省、地级市刊物上和获奖的教育教学论文50多篇。5年间,该校共培养4900多名初高中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1034人,其中本科591人,专科443人。

期间,南雄中学校一手抓常规教学,一手抓教改教研,教学科研成绩显著。2000年至2002年,该校承担4个国家级别(中国教育学会)立项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均取得良好效果。

17年至2002年,李仕仁、曾灵飞、邓根松、康登生和朱兆财先后出任南雄中学校长,其中李仕仁在任时间最长。如今,南雄中学的校长为胡钟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考上中专或技校的人厉害吗?

6月7日,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正式开始了。

根据官方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规模高达1078万人,创造了中国自17年高考重启以来的历史最高人数纪录。

而且这已经是连续三年高考人数超过1000万:2019年1031万,2020年1071万,2021年1078万。

中国的上一次高考高峰期出现在2007年-2009年,平均每年的高考人数也在1000万以上:2007年1010万,2008年1050万,2009年1020万。

但是中国这两轮“高考高峰期”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录取率不同。

2007年-2009年的每年高考录取率仅有50%左右,也就是说虽然每年有上千万人高考,但大学招生每年仅有500万左右。

所以2007-2009年三年的大学新生合计也只有1500万-1800万之间。

但是2019-2021年这一轮“高考高峰期”就不一样了:高考录取率已经高达80%以上了,意味着这三年大学新生规模合计将会超过2700万!

也就说2019年-2021年这一轮高考高峰期创造的大学生规模将会是2006-2008年上一轮的2倍!

中国的高考难度可以说每年“递减”,录取率一路走高,高考竞争压力已经越来越低了。

17年高考首次恢复,报名人数是570万人,但是只录取27万人,录取率还不到5%,竞争压力巨大。

八十年代后,中国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所以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1985年达到35%,之后十多年在30%左右波动,19年录取率也只有40%左右。

这段时间中国高考录取率相对偏低,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大学依然秉承“精英化教育”理念,录取人数规模少。

所以当年毕业的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考上大学就是“胜利”,已经属于“躺赢”的人生。

中国大学的首次“扩招”出现在1999年!

1999年当年大学录取人数达到160万人,比前一年增加了一半,高考录取率也达到56%,首次突破了50%以上。

2009年中国大学再次出现“扩招”,高考录取率突破70%。

之后中国高考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都是直线上升,2018年高考录取率首次突破80%,2020年高考录取率再次突破90%。

这就意味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式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90%以上的高中生都能够读大学,竞争压力已经大大缓解了。

大学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快速转变,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一路“狂飙”,就业压力也是一路狂飙。

2000年国内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仅有不到95万,2021年已经超过了900万,短短2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规模翻了10倍!

一场史诗级的“内卷”已经扑面而来了!

从下面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场史诗级“内卷”究竟有多猛:

200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是103万人,当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是789万人,1个大学生就拥有7.66个就业机会。

201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规模已经达到了575万,当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是1168万人,1个大学生只能拥有2.03个就业机会。

202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规模突破900万,但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仅有1000万,1个大学毕业生仅有1个就业机会!

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已经达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地步,我们判断未来五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规模将会超过新增就业机会。

也就是说再过五年,中国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将会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带来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的“断崖式下滑”。

2012年以前,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年均还在10%以上,中国经济保持着较高的增速,保持了居民收入的高增长。

2013年-2015年人均实际增速已经降到7%-8%。

2016年以后人均收入增速已经降到7%以上了,2020年遭遇疫情后,人均收入直接降到了2.1%。

从以上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残忍”的现实:经济增速的下降,就业岗位增长放缓,从而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的断崖式下降。

不仅找工作难,工资增长也已经基本停滞了!

未来如果大学继续“扩招”,研究生“扩招”,大学毕业生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一场史诗级的“内卷”已经成为定局。

而且将越来越残酷!

那么,这一场史诗级的“内卷”对未来中国楼市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一,作为未来接盘侠的大学毕业生,工作收入将会继续下沉,而且将会长期保持“低收入状态”,这是非常可怕的现实。

对于他们来说,面对大城市的“高房价”,根本没有能力接盘,“躺平”是他们唯一的人生姿态。

这对于已经高位接盘的“投资客”们来说,显然不是好消息。

第二,大城市的中心区房价将会面临“长期横盘”,人口郊区化或都市圈化是必然趋势。

在经济高增长,收入高增速的“双高”时代,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的收入会越来越高,所以拼命加杠杆,拼命往城里挤,把房子买在大城市中心区,买在核心区。

所以在经济“双高”时代,由于收入预期看好,需求猛烈,大城市的中心区房价会猛涨。

但是一旦进入经济“低增长”,收入“低增速”的“双低”时代,那就不一样了,收入都没了,谁还敢加杠杆呢?

所以人口必然会大规模向房价相对较低的大城市郊区,都市圈周边的中小城市“疏解”。

当年日本经济进入“双低”时代的时候,大量的年轻人基本上都选择在距离工作地点东京城区50公里以外的地区买房或租房。

日本年轻人也想在东京拥有一套住房,但结果是:依靠自己的收入增长永远买不起东京的房子,这就是经济“双低”时期的“东京都市圈的形成”。

东京都市圈一共接近4000万人口,东京市区才1300万,而周边人口却高达2700万,原因是什么?

当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就业机会高度聚集大城市,人口涌进推高了大城市市区的房价,随着收入下降,人口必然不断“郊区化”“都市圈化”!

中国的目前正好处于日本的80年代中期!

所以“都市圈城市群”是推动的吗?显然不是嘛,这是房价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年轻人的收入增长没有了,自己就“跑出去了”。

当很多“60后”“70后”还在用自己那个年代的思维在考虑“楼市投资,房价上涨”的背后逻辑时,你就已经和“90后”,“00后”不再一个维度上了。

第三,“996”和“35岁危机”将会让一批“高负债”的年轻人“破产”。

大家永远要记住一点:当收入高增长的时候,高杠杆高债务就不是问题;但收入增速一旦没有了,债务就会成为巨大的问题!

中国有一批年轻人“码农”,由于赶上互联网的“浪潮”,从而获得了收入的高速增长,但随着高学历的“泛滥”,互联网行业的“内卷”更加严重。

中国的“996现象”及“35岁危机”就主要爆发在互联网行业:一天工作9个小时,每周只休息一天,超过35岁就直接被开除。

这一批年轻人一旦盲目乐观,在大城市的核心地段买下“高价房产”,从而背上沉重的债务,万一高收入时代终结,距离“破产”就不远了。

每年高达1000万以上的“后浪们”一旦低价入市,“前浪们”就必然会被拍死在沙滩上,互联网的“高收入”时代必然终结。

未来五年,中国的这一场“史诗级内卷”将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也必然会改变中国楼市的投资格局!

高中阶段的成绩直接影响高考成绩吗?

根据录取水平和录取难度,被中专或技校录取的学生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恢复高考后17-1981年高中录取的中学生。 第二,1981年到90年代初,中学生从初中录取。

第三,90年代中后期初中录取的中学生。你说的“优秀”,应该是指学习成绩好。说到“严重”,可以说第二类特别严重,第一类非常严重,第三类基本不严重。1.17年到1981年,优秀的高中生上了中专,改变了命运。这期间,中专是高考的最低顺序,但这个最低顺序也不容小觑。从网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高考平均录取率在6%左右,2020年全国高考211所高校平均录取率也就6%左右。可以说这期间考一个中专的难度等于现在考211重点大学的难度。

当时的中学生都是包分配,而且因为那个特殊时期以后各行各业人才短缺,大部分都分配到了理想的单位,很多农村家庭改变了后人的命运。

我一个表兄弟考上省中专的时候,借了钱,在家呆了两天喝酒,放了几部**庆祝。人数单位是一万人

二、1981-1991年:初中尖子生上中专,喜忧参半。80年代,中专开始招收初中学生。这对农村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初中毕业可以直接上中专,最后拿着国家的铁饭碗,省下了高中几年花的钱。

所以这期间农村优秀初中生的首选是报考中专或者中师。自然竞争空前激烈,没有县内前几十的水平,中考基本不可能。

我考老师的时候,县里录取了50多名学生,都是县里中考的尖子生。而且如果想报考中医、邮电、铁路等中专,没有全县前20,想都不敢想。当然,如果这些初中生进入重点高中,一般可以考985院校,前途肯定更光明。特别是有很多后来不愿意当老师的师范生,也有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跳出教学团队。幼儿园学生考上初中

3.从1995年开始:初中生想上学就要拿毕业证。 到了90年代,很多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家长也看到中专水平毕竟较低,选择报考中专的初中生中的优秀生越来越少。

1995年,随着国家取消包分配政策,中专招生直线下降,逐渐成为部分中考失利学生的选择,“贫困生集中营”成为部分中专的标签。很多中学是不可持续的,开始重组,被合并、转移、撤销甚至不复存在。这一时期的中专学校虽然没有受到重视,但客观上解决了大量初中毕业生没有书读的问题。现在各地仅存的中学是国家政策扶持的职业中学。

95年以前,中专学生现在是各行业的骨干。仔细看很多行业****的简历,你会发现很多都是中专第一学历。

但是,这群人已经有半百多岁了,很多都退休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专最终会退出社会舞台,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它曾经是智慧和能力的象征,也是一代人改变命运的梦想舞台。

上世纪八十年的高考是什么样的?

高中阶段的成绩好坏,直接影响你的高考成绩的好坏,成绩好坏又决定了你上大学的专业档次,能上重点大学,就彻底改变你人生的运行轨迹。所以高中三年的努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何努力?我用自己高考的经历作一下见证。

我那会儿高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几年,学校也开始进入正轨的教育模式。高中仅二年制,高考录取名额较少,录取率基本上在7%左右,也就是说15人左右录取一人。所以我们那时候的高考相当艰难,怎么办?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那会儿,我的学校教育比较落后,师资力量严重短缺,象英语老师、生物老师、物理老师都很少,这些我们学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代课老师也有限。我寄宿生,所以我除上课时认真听外,把所有不憧懂的记在本子上,课外去学校图书馆学习找答案,高一时我找高二老师请教,老师没空就到星期天回老家找上海下放的知识青年请教。反正千方百计要弄懂它,真正弄懂了,这些知识点是不会忘记的。

上高二那会,学校夜自修是最好的时光,把一天学过的知识进行温习加固,所谓温固而知新,举一而反三。然后再预习明天要学的东西,把不容易懂的知识点注解在书本上,在老师教的时候认真仔细听。这样高二夜自修到才依依不舍地去睡觉。

其实,那会儿的学习资料少得可怜,基本上没有模似试卷的,好的老师会找其他重点中学的试卷,但也是龙角凤羽那样少的。而我为了寻找复习资料,把三代亲戚有关系人记在本子,然后写信求帮忙,最后我收到的复习资料都是手抄本的,有黑龙江省中学的试卷,上海那边中学试卷、还有本省中学试卷,一邮到家,我爸就立刻送到学校给我。(为什么不寄到学校,怕被人偷走,那会儿我们都想有学习资料。)然后我偷偷在宿舍里用手电光躲在被窝里做,不让其他同学知道的。

学校里每次单元考,自己给自己定下目标,必须达到95分以上,那些考不出来的题目,发下试卷后立马看书复习、深记,让自己在以后考试时,类似的题目再也不能出差错。

有时,为了提高成绩,主动参与学校举办的各项竞赛,如数理化、演讲、作文、速记等比赛,这样也间接提高了考试的深度。

一句话,高中三年内努力,首先给自己一个评估,把自己的优缺点分清楚,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再来提高知识点广度和深度,然后由浅到深、由简到难,由点到面,一个个点的努力,一个个点的解决,然后全面贯通。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不败,在高考中完美胜出,(1983年我高考成绩是464分,英语记分为30分为满分,生物记分为30分为满分。高考总满分为560分)。

八十年代黑龙江省高考录取率怎么计算的

我是1985年参加高考的,那时候我们的目标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高考相对于现在来说还是很轻松的!让我慢慢回忆给朋友们分享吧!

那时候没有《考试说明》。17年恢复高考,拉开了中国高考的大幕。一些比我们大的哥哥姐姐参加高考,感觉他们最需要的是书籍,就是初高中的教材。似乎只要把教材啃透了,高考就没问题了。到八五年,虽然书店有每年高考的试题,国家教委发布考纲和教学大纲,但没有《考试说明》。高考怎么考,考什么,怎么复习,我们也不知道。

我们学完课本,做了几套老师用钢板刻的模拟试题,就稀里糊涂走进高考考场了。那时候有预选考试。在正式高考之前,有预考。这是高考前进行的淘汰考试。如果预考成绩很差,就没有资格参加高考了。我们重点中学的学生,一般不存在预考被淘汰的问题,除非成绩太差。我们学校敲钟老头的儿子学习基础差,来插班,后来被预考淘汰的。

其他普通高中预考不过关的比例估计高一些。那个年代,被淘汰了的孩子也就失去了高考的权利,大家觉得理所当然,也没有人要维权什么的,谁叫你学习差呢!那时候没有堆积如山的考试资料。除了课本,学生拥有的教辅资料是比较少的,学校也不统一订资料,一般由学生自己买。那时候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太好,买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有同学在书店买到一两本,如获至宝,还不愿意借给同学看呢!

记忆较深的是一本《数理化》,厚厚的,据说能找到解上面的题就是高手了,所以就有了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模拟试题也比较少,大多数是老师自己用钢板刻的,由学校的印刷员工手印。那时候学校很穷的样子,手工印刷也经常出问题。记得班主任老师找过俺爸,让俺爸帮忙用单位的印刷设备帮忙印了两套试卷,俺爸还对我保密呢!

那时候学校没有晚自习。学校实行走读制,放学了学生就自由了。学生回家自习,全靠自觉。学校不安排晚自习?也许连?晚自习?的概念都没有。那时候老师们与家长交流,最关心的是孩子在家是否认真学习。我们在家书房里学习,父母在外面看电视。有时候不自觉,就在门缝里偷看,父母能做的就是锁电视了!

所以那时候的电视连续剧特别好看,《排球女将》、《阿信》、《聪明的一休》、《血疑》都留在美好的回忆里。学校统一上晚自习是九十年代从湖北黄冈中学引进来的。学校领导似乎取得了真经,大张旗鼓地将晚自习这一?先进经验?推广开来。本来自由的国度变成了今天这个难以改革的铁板制度。谁发明的统一?晚自习?,真是始作俑者。那时候填志愿是押宝。高考前,考生们就已经提前填报志愿了。

从高到低,由重点大学一直填到大中专,能上什么学校等高考分数出来再说,真是听天由命了!俺就是误填了提前录取的师范院校,结果档案被提走,读不了财经学院的!如果当年读了财经学院,人生就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就不会在这里为清贫的教师呐喊了!那时候高考录取率很低。据查大约30%左右。能考上大学也是一件至高荣誉的事,考上的是凤毛麟角般的人才!

当年虽然我考得不理想,但得到录取通知书时,爹妈高兴,把整栋楼的邻居都请来喝酒,在院子里摆了二十多桌酒席。似乎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切都不用愁了!国家包分配工作,就有了稳当当的铁饭碗!

80年代,孩子们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信息相对闭塞。爱好的就是体育运动,的就是看电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急切,有一种顺其自然的坦然。好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录取总数/参加高考人数。

高校根据相关规定,以及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相关招生政策,本着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对考生电子档案进行审阅,择优选择当年报考本。

文章标签: # 高考 # 录取率 # 大学